读《江南录》
注释
注释
-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
- 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
-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
翻译
以前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到了南唐李氏亡国的时候,不说说他们国君的过错,只是依据帝王继承次序和存亡来论述。虽然有愧于真实记录,但对于《春秋》的道义、箕子的学说,徐氏的记录算是符合的。
然而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一定有大的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恶行了。国君没有道义,如果不杀害忠臣,虽然不一定能达到大治,也不至于亡国。商纣做国君,极其残暴了,周武王在孟津阅兵,诸侯请求讨伐商纣,周武王说:“还不行。”等到听说他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他将要灭亡了,一次行动就战胜了他。季梁在随国,随国人虽然混乱,楚国人也不敢发兵。虞国因为不采用宫之奇的建议,晋人才开始有了送玉璧借道的计谋。可见忠臣对于国家,国家存在就跟着存在,国家灭亡就跟着灭亡。
我在儿童时代,就听说金陵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被杀害,当时北宋朝廷因此起兵来征伐,多次指责他们杀害忠臣的罪过。等到看到潘佑上呈给南唐李氏国君的谏表,言辞语意质朴正直,是忠臣说的话。我诸位伯父中以前很多是在江南为官的,他们说起金陵的事很详细,我听说潘佑因此而死就相信了。这样看来,南唐李氏的灭亡,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在看徐氏记录中说潘佑的死,很是荒诞虚妄,和我以前所听说的很不一样。不只是潘佑,其他被诛杀的人,都说是因为有罪,这是为什么呢?我很奇怪。如果用商纣以及随国、虞国二位国君来论说,那么南唐李氏作为亡国的国君,一定有胡乱的诛杀,我知道潘佑的死确实是没有罪过的,这是徐氏隐匿了真实情况啊。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我是凭借情理知道的。大凡诋毁产生于嫉妒,嫉妒产生于不能胜过,这是人的常情。我听说徐铉和潘佑都是南唐李氏的臣子,并且都号称有文采学问,十多年在朝廷上争名。当南唐李氏危急的时候,潘佑能够恳切进谏,徐铉唯独没有一句话,因为潘佑被诛杀了,徐铉又不能极力诤谏,最终使他的国君有了杀害忠臣的名声,遭遇了亡国的灾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徐铉害怕这个过错,又羞耻自己的善不如潘佑,所以隐匿他的忠诚而用其他的罪名污蔑他。拿潘佑来看,其他被诛杀的人也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情况了。哎呀!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我认为徐铉不只是严重诬陷忠臣,他欺骗我们的国君不也是很过分吗!
赏析
这首文主要探讨了历史记载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关系,以《江南录》中对潘佑之死的记载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忠臣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而南唐的灭亡与对忠臣的诛杀有关。通过对比商纣、随国、虞国的事例,强调了杀害忠臣的恶劣影响。对徐氏记录中对潘佑死的不实描写,作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嫉妒和隐匿过错。全文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真实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史论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