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六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 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 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 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 先生曰:“何异?” 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 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洪与黄正之、张叔谦、汝中丙戌会试归,为先生道途中讲学,有信有不信。 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洪又言:“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 先生曰:“何以见之?” 对曰:“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 先生曰:“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先生一言翦裁,剖破终年为外好高之病,在座者莫不悚惧。
拼音

所属合集

#传习录

译文

先生教育指点人时,一句话就能感人至深。 某日,王汝止外出回来,先生问他:“路上看见了什么?” 王汝止答道:“满街满巷都是圣人啊!” 先生说:“你看到满街人都是圣人,他们看你也是圣人。” 又一天,董萝石外出回来。 对先生说:“今天看见一件稀罕事”。 先生问:“什么稀罕事?” 他答道:“我看到满街满巷都是圣人啊!” 先生说:“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有什么稀罕的。” 大概王汝止的锋芒尚未磨平,而董萝石恍然有悟,因此问题相同答案各异,先生都是针对他们的话去启发他们。 钱德洪、黄正之、张叔谦、王汝中于丙戌年参加会试回来,纷纷讲述自己在归途中讲授先生学问的事,说有的人相信,有的人怀疑。 先生说:“你们用一个圣人架势去给别人讲学,人家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这怎么能讲得好?你得做出一副凡夫俗子的模样,才能给别人讲学。” 钱德洪又谈到,现在要看出人品的高低来很容易。 先生问:“怎么见得?” 钱德洪答道:“先生您就像是泰山一样摆在眼前,那些不知道崇拜信奉的人,就是没有眼珠的人。” 先生说:“泰山没有平地广阔,在平地上你又能看到什么了?” 先生这一句话,剔除了大家多年的好高骛远之病,在座的人无不有所警惧。

注释

董萝石,指董禨(1457—1533),字复宗,浙江海盐人,以诗闻名,68岁时拜阳明为师。 圭角,锋芒。 张叔谦,指张元冲,字叔谦,号浮峰,浙江绍兴人,累官至副右都御史,阳明学生。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