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呉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重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渐寒光流。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遁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景清境胜返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笔此传中州。
拼音
注释
渐渐:黄本、陈本作「渐上」。
序
诗写中秋之夜,诗人对月怀人,情深意挚。仅从立意看,在咏月作品中实属平常。使这首诗成为名唱的是这首诗中对月光的描写。如诗中写月光之明亮:「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月光是如此明亮,在这样的月光下,似乎看得见自己的经脉,海底的游鱼都已无处藏身!奇!月光之清,令作者「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张茂先《博物志》记载:传说中海天相通,某年八月,有人乘座浮槎来到一个地方,「有城郭状,屋舍俨然,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原来此人到的正是天河。诗人用这个典故证月光之清亮已不似人间。设想奇特,描绘生新,使月成为诗的主体。正体现了宋初力求避熟就生、推陈出新的诗歌作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呉江亭:位于吴江边上的亭子。“呉”同“吴”。
- 张子野:即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
- 君谟蔡大:蔡襄,字君谟,北宋书法家。
- 悠悠:忧愁思虑的样子。
-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 槎(chá):木筏。
- 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翻译
我独自坐在吴江亭上对着月亮,心里忧愁不已,见不到老朋友使我心生愁苦。
古往今来,人们都共同珍惜今天这个夜晚,何况我还在松江亭上。
可喜的是,节令景物很合人意,连绵十日的阴雨在今夜停了。
不光是人间看重这中秋之月,就连上天也对中秋有意。
辽阔的天空没有瑕疵,明月的光辉展露无遗,清冷的光芒渐渐流淌。
江面平静,呈现出万顷碧绿之色,江水上下清澈,就像两块美玉浮动着。
看那江水,简直能直接看见水底的筋脉,让鱼儿和蛟龙都无处躲藏而担忧。
我不怀疑自己身处地上,只担心乘船(槎)离去会触碰到天上的斗牛星宿。
景色清幽,环境优美,但仍感到不满足,叹息此时此刻没有好友相伴一同游乐。
我的心魂清冷激烈,到了早晨也无法入睡,勉强写下这首诗,寄往中州。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夜在吴江亭上赏月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孤独之感。
诗的开头,诗人独坐对月,忧愁涌上心头,只因故人不见,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接下来,诗人强调了中秋夜的特殊性,以及今夜天气转晴的欣喜,凸显了节令景物与人的情感的交融。诗中对天空、明月、江水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如“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渐寒光流”“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展现出了中秋夜的宁静与美丽。然而,美景虽好,却无人共赏,诗人因此而叹息,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情感。最后,诗人心魂难安,难以入眠,写下此诗寄往中州,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