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里仁篇 · 第三章

· 孔子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注释

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赏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只有。
  • 仁者:有仁德的人。
  • 好(hào)人:喜爱人。“好”在这里是动词,喜爱的意思。
  • 恶(wù)人:憎恶人。“恶”是动词,憎恶、讨厌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地去喜爱某人,也才能公正地去厌恶某人。”

赏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判断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不具备仁德的人往往会依据个人的私利、偏见来喜欢或讨厌别人,评价不够客观准确。而仁者内心充满仁爱,遵循道德准则,他对人的喜好或厌恶是出于公正无私的本心,是基于对方的品德、行为符合不符合正道、是否值得肯定或批判,不以个人私欲而左右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提醒人们要有公正客观的态度,不能让个人情感影响对他人的判断。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