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柳洲亭

· 张岱
柳洲亭,宋初为丰乐楼。高宗移汴民居杭地嘉、湖诸郡,时岁丰稔,建此楼以与民同乐,故名。门以左,孙东瀛建问水亭。高柳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雁次相缀。朝则解维,暮则收缆。车马喧阗,驺从嘈杂,一派人声,扰嚷不已。堤之东尽为三义庙。过小桥折而北,则吾大父之寄园、铨部戴斐君之别墅。折而南,则钱麟武阁学、商等轩冢宰、祁世培柱史、余武贞殿撰、陈襄范掌科各家园亭,鳞集于此。过此,则孝廉黄元辰之池上轩、富春周中翰之芙蓉园,比闾皆是。今当兵燹之后,半椽不剩,瓦砾齐肩,蓬蒿满目。李文叔作《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诚哉言也!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故宫离黍,荆棘铜驼,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苕溪,夜必恸哭而返。 张杰《柳洲亭》诗: 谁为鸿凿此陂,涌金门外即瑶池。 平沙水月三千顷,画舫笙歌十二时。 今古有诗难绝唱,乾坤无地可争奇。 溶溶漾漾年年绿,销尽黄金总不知。 王思任《问水亭》诗: 我来一清步,犹未拾寒烟。灯外兼星外,沙边更槛边。 孤山供好月,高雁语空天。辛苦西湖水,人还即熟眠。 赵汝愚《丰乐楼柳梢青》词: 水月光中,烟霞影里,涌出楼台。空外笙箫,云间笑语,人在蓬莱。天香暗逐风回,正十里荷花盛开。买个小舟,山南游遍,山北归来。
拼音

所属合集

#西湖梦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丰乐楼:宋代杭州的著名建筑,寓意丰收快乐。
  • 高宗:指宋高宗赵构。
  • 汴民居杭地: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的人迁移至杭州地区。
  • 嘉、湖诸郡:指杭州下属的嘉兴和湖州等地。
  • :丰收。
  • 解维:解开缆绳,准备启航。
  • 收缆:收起缆绳,停泊。
  • 驺从:侍从,包括骑马的侍卫和驾车的仆人。
  • 兵燹:战火。
  • 离黍:荒凉的景象,比喻宫殿废弃。
  • 荆棘铜驼:形容荒凉破败,如《西京杂记》所载长安宫殿遗址。
  • 桑苎翁:指唐朝诗人杜甫,他在战乱后曾游历成都,有《秋兴八首》。
  • 游苕溪:杜甫在战乱后游历浙江苕溪的经历。
  • 池上轩:黄元辰的住所。
  • 芙蓉园:周中翰的园林。
  • 孝廉: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称号。
  • 溶溶漾漾: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翻译

柳洲亭原本是宋初的丰乐楼,高宗时期把开封居民迁移到杭州,为了让大家共享丰收的喜悦而建。大门在左边,孙东瀛建了问水亭。那里有高大的柳树和长长的堤岸,游船画舫会在亭前聚集,像雁群一样排列。早晨船只启航,傍晚收锚,车马喧闹,侍从嘈杂,人声鼎沸。堤的东头是三义庙。过了小桥向北走,是我祖父寄园和戴斐君的别墅。再往南则是钱麟武、商等人的官邸和一些官员的园林,众多亭台错落在此。过了这些地方,还有黄元辰的池上轩和周中翰的芙蓉园,附近都是这样的园林。然而现在战火之后,只剩下断壁残垣,瓦砾遍地,一片荒凉。李文叔在《洛阳名园记》中提到,名园的兴衰可以预示洛阳的盛衰,而洛阳的盛衰又反映了天下的治乱,这话说得真对。我在甲午年间偶然来到这里,看到的是荒废的皇宫和荆棘丛生的遗迹,不禁感慨万分,几乎像杜甫那样在苕溪边悲泣。每晚回来都心痛不已。

赏析

张岱的诗描绘了柳洲亭昔日的繁华景象,以及战乱后凄凉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王思任的诗则侧重于个人的散步体验,欣赏孤山的月色和雁鸣,感叹西湖水的宁静,即使身处乱世,也能在自然中找到片刻安宁。赵汝愚的词则通过描绘丰乐楼的美景和游乐,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山水自然的热爱。整首诗词展现了西湖从古至今的历史沧桑,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失落。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