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拼音

所属合集

#临江仙

注释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齑盐:细碎的盐。 吴兴:在今浙江湖州。

赏析

上片“四海”二句,金兵南来到此时已十年,兵战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此二句是叙事,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一任金人兵临建康,十分愤怒不满。“岁华”三句,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结成冰粒,这一事实使他感到惊恐,自己的年华就在这兵燹之中渐渐消失了。 下片情绪更为低沉,词人想到自己一生将尽,以后终老何处呢?“送老”二句,意为何处是我终老之地?我的缘份大概就在这吴兴之地吧,年老力衰,又能去向何方呢?以“盐”代处所。“故人”句,写自己对故人思念之情。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国破之忧和离别之愁,郁结于词人心头,情绪低沉甚至苍老,使人不忍卒读。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其时吕祉帅建康,辟陈克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职期间,陈克曾撰《东南防守利便》上秦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无奈朝廷昏弱,奸佞当道,忠言不为所用。国运不振,年事已高,作者只好慨叹:“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词上片主要借史实抒悲愤之情。而词下片的情绪则从悲愤转为悲观。“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就是被追归隐思想的反映。齑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宋之湖州亦称吴兴郡,陈克意将隐居于此。但是,另一方面,不是说走就走得干脆的,陈克长期侨居金陵,这里有不少朋友是他所不忍心离别的。所以有“故人相望若为情”云云。 这首词悲慨沉郁,感情深厚,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客心惊”的原因不只是时光消逝,“疏髯如雪”一句似乎还为不能报效疆场而惋惜,欲生冰的“衰涕”,实际上也反映了为国事而涕泪交加的情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苏轼寄弟苏辙诗云:“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瑟。”这里,借用苏诗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是作者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此词发端处揭出感慨的原因,为全篇定基调,立纲领。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相承。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四海:指代全国。
  • 兵不解:战争没有休止。
  • 胡尘:指金兵。当时金兵侵扰南宋,故云。
  • 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当时南宋的重要城市。
  • 岁华销尽:岁月消逝。
  • 疏髯(rán):稀疏的胡须。
  • 浑似雪:完全像雪一样白。
  • 衰涕(tì):衰老的眼泪。
  • 送老:养老。
  • 齑(jī)盐:原意是腌菜和盐,这里指代清苦的生活。
  • 若为情:何以为情,即难为情的意思 。

翻译

十年来,整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金兵的铁蹄已经踏到了建康城。时光匆匆流逝,我这羁旅之人心中满是惶恐。如今我稀疏的胡须已完全雪白,衰老的泪水几乎要结成冰。

我该到哪里去度过这清苦的晚年生活呢?我想大概应该是在吴兴吧。与老朋友分别,彼此遥遥相望,心中实在是难为情。深夜里,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独自坐在小窗前,对着灯光孤独的身影,满心都是离别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词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沉重的战争背景,“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家长期饱受战乱之苦,金兵南侵逼近重要城市,形势严峻。“岁华销尽客心惊”,将时光的流逝与词人客居他乡的惶恐之感相融合,体现出词人在动荡岁月中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通过对自身形象和情态的描写,以夸张的手法极言衰老之态,进一步凸显内心的凄苦与深沉的家国之痛。

下阕则转入自身境遇与对友人的情感。“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表达对晚年清苦生活的迷茫与无奈。“故人相望若为情”,直接抒发与故人分别时的难舍之情。最后“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以景结情,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画面,深夜细雨,独对孤灯,把离别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深深的愁苦。整首词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同时在描写手法上情景交融,意境悲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陈克

陈克,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南宋临海(今属浙江)人。少随父陈贻序宦学四方,早年为敕令所删定官,后辟为右承事郎都督府准备差遣。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兵部尚书吕祉抗金,陈克随军队北上。绍兴七年(1137年),随吕祉去庐州收编王德、郦琼的部队。吕祉被杀,叛军要陈克屈膝,陈克厉声答曰:“吾为宋臣,学忠信之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幸被“积薪焚死”,临死时仍“骂不绝口,声如雷震”,时人称“国士”。 ► 1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