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日本

·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诗三百首

译文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注释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住:一作“至”,一作“去”。 来途:一作“东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浮天:一作“浮云”,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法舟:一作“法船”,指受佛法庇佑的船。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 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作“惟慧”,最爱,最怜。 一灯:一作“一塔”,佛家用语,比喻智慧。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唐代国势强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即将回国的僧人的,当时诗人在长安。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份,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赏析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份。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国:指唐朝。
  • 随缘:佛家语,顺应机缘。
  • 浮天:形容海面宽广。

翻译

他随缘住在唐朝,来的时候仿佛在梦中前行。海面广阔沧海遥远,离开尘世那法舟轻快。水中之月与禅定相融通,鱼龙也倾听那诵经的声音。只可怜那一盏灯火的影子,在万里之遥都明亮在眼中。

赏析

这首诗意境空灵而优美。首联描述了僧人随缘在唐居住以及来唐路途如梦般的情景,富有一种缥缈之感。颔联通过“浮天沧海远”展现出辽阔的海面和路途的遥远,“去世法舟轻”则突出了僧人离去时的超脱之态。颈联以水月和鱼龙来烘托出宁静而富有禅意的氛围。尾联以“一灯影”象征着僧人的精神,尽管相隔万里,依然明亮在作者眼中,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修行的敬重。全诗用词精妙,如“浮天”“去世”等,生动地描绘出一种空灵超逸的境界。

钱起

钱起

钱起,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又与郎士元齐名,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4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