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素问 · 疏五过论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接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积,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发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闵闵:忧愁貌。
  • 雷公:相传为黄帝的臣子,精通医术。
  • 脱营:病名,因情志抑郁等所致的一种病症。
  • 失精:病名。
  • 痿躄(wěi bì):肢体痿弱无力。
  • 菀(yùn)结:郁积,郁结。
  • 炅(jiǒng):热。

翻译

黄帝说:哎呀,真是深远啊!那种忧愁的样子如同视探深渊,又像迎接浮云,看深渊还能大致测度,迎接浮云却不知道它的边际。圣人的医术,是为万民树立榜样,论述裁断意志,必然有法则,依循经脉守住常规,承接从事医疗之事,成为万民的佑助,所以事情有五种过错和四种美德,你知道吗? 雷公离开席位再拜说:我年纪幼小,又蒙昧愚昧而迷惑,没有听说过五种过错和四种美德,只是类似地列举形名,空洞地引用经文,心中没有正确的应对。 黄帝说:凡是没有诊断疾病之前,一定要询问曾经尊贵后来卑贱的情况,即使没有遭受外邪,病也是从内而生,这叫做脱营。曾经富裕后来贫穷,叫做失精,五种气留滞,疾病就会相并。医生诊断,不在脏腑,身体外形也没有变化,诊断却疑惑,不知道疾病的名称。身体日渐消瘦,正气虚无,病深到没有正气,怕冷发抖不时惊怕,病深的原因,是因为在外耗损于卫气,在内夺取了营气。优秀的医生所失误的,是不知道病情,这也是治疗的一种过错啊。 凡是要诊断疾病,一定要询问饮食和居住情况,突然快乐突然痛苦,开始快乐后来痛苦,都会损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坏。暴怒会损伤阴气,暴喜会损伤阳气,厥气向上行,充盈经脉而使形体毁坏。愚昧的医生治疗,不知道补泻,不知道病情,精华日益耗脱,邪气于是相并,这是治疗的第二种过错。 善于诊脉的人,一定要将平常和异常进行比较,从从容容来知晓,作为医生却不知道这些道理,这种诊断没有什么可贵的,这是治疗的第三种过错。 诊断有三种常规,一定要询问高贵和卑贱,封君之人受挫败损伤,以及想要封侯称王的人。所以原来尊贵却失去权势,即使没有遭受外邪,精神在内伤损,身体必然败亡。开始富裕后来贫穷,即使没有受到外邪,皮肤焦枯筋脉拘挛,成为痿躄和拘挛。医生不能严格要求,不能打动精神,外表表现柔弱,混乱到失常,疾病不能去除,那么医疗之事就不能施行,这是治疗的第四种过错。 凡是诊断的人一定要知道疾病的开始和终结,要有知晓其余的变化,切脉并询问病名,应当符合男女的不同。分离隔绝郁积纠结,忧惧喜怒等,会使五脏空虚,血气离开职守,医生不能知晓,还说什么医术之语。曾经受到大的伤害,斩断筋脉断绝血脉,身体却还能行动,使润泽不能停止。所以伤害败坏结聚,留滞薄弱而归于阳分,脓血积聚寒气或热气。粗糙的医生治疗,急切地针刺阴阳部位,身体就会解散,四肢转筋,死亡之日就有期了,医生不能明白,不询问病是如何发生的,只是说死亡之日,这也是粗糙的医生,这是治疗的第五种过错。 凡是这五种情况,都是接受医术而不通达,对人事不明白。所以说:圣人治病,一定要知道天地阴阳,四季的运行规律,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治的,从容地对待人事,以明白医道,贵贱贫富,各有不同的品理发理,问年龄的大小,勇怯的道理,仔细审察病位分部,知晓病的根本起源,八正、九候,诊断就必然符合了。 治病的道理,正气在内是珍贵的,追寻其中的道理,追寻不到,过错在表里判断失误。依守数据进行治疗,不要失去腧穴的道理,能施行这种医术,终身就没有危险。不知道腧穴的道理,五脏郁积成熟,痈疡发作在六腑,诊断疾病不仔细,这叫做失常。谨慎地坚守这种治疗,与经典相符合,《上经》《下经》,揣度阴阳,奇恒五中,在明堂上来决断,审查疾病的开始和终结,可以横行天下。

赏析

这段内容主要论述了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五种过错和应当具备的素养。强调了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社会地位变化、情志、生活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准确判断病情,同时要善于比较正常与异常脉象,遵循医学道理和规则。五种过错分别涉及对患者背景与情志的忽视、不了解病因乱治疗等。这反映出古代医学对全面了解病情、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的重视,提醒医者要避免误诊误治,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和对人事的理解。此外,也强调了圣人治病需要广泛掌握各种知识和原理,突显了医学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要求。这段论述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和医者的自我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名氏

汉代佚名作者的统称。 ► 4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