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熙宁九年四月一日,同成伯公谨辈赏藏春馆残花,密州邵家园也

·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毬。 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
拼音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後主词名《谢新恩》。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後」句,名《雁後归》。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此外,还有琴高、郭景纯、陶岘(Xiàn)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子建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按《临江仙》调起于唐时,惟以前後阕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成绩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子澄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後主词之前後换韵、顾夐(Xiòng)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後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芗林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後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方回词为主,而以晏小山词之第二句添字、冯正中词之前後换韵、後阕第四句减字、王逐客词之後阕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後,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柳耆卿演为慢曲,《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 「熙宁九年四月一日,同成伯公谨辈赏藏春馆残花,密州邵家园也」: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无题。 「三分春色一分愁」句:傅子立注:「杨元素《本事曲集》:『叶道卿《贺圣朝》词:「三分春色,一分愁闷,一分风雨。」』」刘尚荣按:「《全宋词》所收叶道卿《贺圣朝》词原句作:『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榆荚:傅子立注:「榆荚,榆钱也。」 「风转柳花毬」句:傅子立注:「柳絮风滚如毬。」 阆苑先生:傅子立注:「阆苑先生,东方朔也。汉武帝曰:『先生起自责。』」刘尚荣按:「以『阆苑先生』称东方朔,乃东坡首创,见杨伯岩撰《六帖补·卷六》。『先生起自责』句见《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蟠桃动是千秋」句:傅子立注:「《汉武帝故事》:『西王母尝以桃五枚啖帝,帝食之,留核著前。母曰:「用之何为?」上曰:「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著子,非下土所种。」』」刘尚荣按:「《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七·〈果部·桃〉》引《汉武故事》全文:『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朔至,短人指朔谓上曰:「王母种三千年桃结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後西王母下,出桃七枚,母自啖二,以五枚与帝。帝留核著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叹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後上杀诸道士妖妄者百馀人,西王母遣使谓上曰:「求仙信邪,欲见神人而杀戮,吾与帝绝矣!」又致三桃,曰:「食此,可得极寿。」』傅注盖撮述大意也。」 东皇:傅子立注:「东皇,青帝也。」 「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句:傅子立注:「公在惠州,改前词云:『我与使君皆白首,休誇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刘尚荣按:「惠州改作,其词旨意境迥异,当视为另一首新作,与本词无涉。元延祐本、龙本使用惠州改作『我与使君』云云,不收注原作『阆苑先生』五句。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下阕同傅注本此词正文,不收注惠州改作之五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阆”读作 làng。

翻译

九十天的春天都过去了,忙碌中到哪里去追寻游玩。三分春色里有一分是忧愁。雨水翻动着榆荚组成的阵营,风吹动着柳絮形成的花球。 神仙居住的地方的先生应该自己责备自己,蟠桃动不动就是千年成熟一次。不知道人间痛苦地厌恶奢求。司春之神不加以约束,肯为使君留下来。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春去的惆怅,九十日春已过,春色三分,一分是愁,以景衬情。下片从神仙之境写起,责备阆苑先生,进而感慨人世对长久的奢求,最后说司春之神自由奔放,不会为使君把春色留住。全词借赏残花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语句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蕴含着苏轼特有的旷达情怀。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