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襄公 · 襄公五年

【经】五年春,公至自晋。夏,郑伯使公子发来聘。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仲孙蔑、卫孙林父子会吴于善道。秋,大雩。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于戚。公至自会。冬,戍陈。楚公子贞帅师伐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齐世子光救陈。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辛未,季孙行父卒。 【传】五年春,公至自晋。 王使王叔陈生愬戎于晋,晋人执之。士鲂如京师,言王叔之贰于戎也。 夏,郑子国来聘,通嗣君也。 穆叔觌鄫大子于晋,以成属鄫。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吴子使寿越如晋,辞不会于鸡泽之故,且请听诸侯之好。晋人将为之合诸侯,使鲁、卫先会吴,且告会期。故孟献子、孙文子会吴于善道。 秋,大雩,旱也。 楚人讨陈叛故,曰:「由令尹子辛实侵欲焉。」乃杀之。书曰:「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贪也。君子谓:「楚共王于是不刑。《诗》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讲事不令,集人来定。』己则无信,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夏书》曰:『成允成功。』」 九月丙午,盟于戚,会吴,且命戍陈也。穆叔以属鄫为不利,使鄫大夫听命于会。 楚子囊为令尹。范宣子曰:「我丧陈矣!楚人讨贰而立子囊,必改行而疾讨陈。陈近于楚,民朝夕急,能无往乎?有陈,非吾事也,无之而后可。」 冬,诸侯戍陈。子囊伐陈。十一月甲午,会于城棣以救之。 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拼音

所属合集

#左传

译文

五年春季,鲁襄公从晋国到达鲁国。 周灵王派遣王叔陈生向晋国控告戎人,晋国人把他抓了起来。士鲂去到京师,报告说王叔倾向戎人。 夏季,郑国的子国来鲁国聘问,这是由于为新立的国君来通好。 穆叔带领鄫国的太子去到晋国和君臣作私人会晤,以完成鄫国归属鲁国的手续。《春秋》记载说:“叔孙豹、鄫太子巫如晋”,这就是把鄫国的太子巫比作鲁国的大夫。 吴子派遣寿越去到晋国,解释没有参加鸡泽会见的缘故,同时请求听从命令和诸侯友好。晋人将为吴国会合诸侯,于是让鲁国、卫国先会见吴国,同时告诉吴国会见的日期。所以孟献子、孙文子在善道会见了吴人。 秋季,举行盛大的雩祭,这是由于天旱的缘故。 楚国人质问陈国背叛的原因,陈人说:“由于令尹子辛侵害小国以满足他个人欲望。”楚国就杀死了子辛。《春秋》记载说:“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是由于他贪婪的缘故。君子认为:“楚共王在这件事情上用刑律不当。《诗》说:‘大道笔直,我的心里明白。计划不善灵,应招集贤人决定。’自己就没有信用,反而杀人以快意,不也是很难了吗?《夏书》说:‘完成信用然后才能成功。’” 九月二十三日,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成公、薛伯、齐国世子光、吴国人、鄫国人在戚地结盟,这是为了会见吴人,同时由晋悼公命令诸侯出兵戍守陈国。穆叔认为鄫国的归属对鲁国不利,就让鄫国的大夫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参加会见听取命令。 楚国的子囊做令尹,范宣子说:“我们失去陈国了。楚国人讨伐三心二意的国家而又立了子囊,一定会改变子辛的所作所为而很快讨伐陈国。陈国接近楚国,百姓时时骇怕兵患,能够不归向楚国吗?保有陈国,不是我们的事情;放弃陈国,以后反倒好办。” 冬季,诸侯派兵戍守陈国。子囊进攻陈国。十一月十二日,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齐国世子光在城棣会合以救援陈国。 冬季,诸侯派兵戍守陈国。子囊进攻陈国。十一月十二日,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齐国世子光在城棣会合以救援陈国。季文子死。根据大夫人敛的礼仪,鲁襄公亲自看视。家臣收集家里的器物作为葬具。家里没有穿丝绸的妾,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收藏铜器玉器,一切用具没有重复。君子从这里知道季文子对公室的忠心:辅助过三位国君而没有私人积蓄,可以说不是忠心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以下是对这段内容的翻译及注释,但需要说明的是,《左传》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叙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

注释

  •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 :指《春秋》经文。
  • :即《左传》,解释《春秋》的著作。
  • :古代诸侯之间派使者互相访问。
  • 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祀。
  • :有二心。
  • :防守,守卫。

翻译

五年春天,鲁襄公从晋国返回。周王派王叔陈生到晋国去控诉戎人,晋国人把他拘捕了。士鲂去到京师,报告说王叔在戎人那里有二心。夏天,郑国的子国来鲁国聘问,是为了通报郑国的新国君即位。穆叔在晋国拜见鄫国太子,来完成把鄫国属附鲁国。记载说“叔孙豹、鄫国太子巫如晋”,这是把鄫国太子和鲁国的大夫相提并论。吴王派寿越到晋国,解释吴国没有参加鸡泽盟会的缘故,同时请求听从命令与诸侯交好。晋国人将要为吴王召集诸侯,让鲁国、卫国先会见吴国,并且告诉会见的日期。所以孟献子、孙文子在善道会见了吴国人。秋天,举行大规模的雩祭,这是因为干旱。楚国人惩罚陈国背叛的缘故,说“是由于令尹子辛实在是贪得无厌”,就把子辛杀了。记载说“楚杀其大夫公子壬夫”,由于他贪婪。君子说“楚共王在这件事情上用刑不当。《诗经》说‘周朝的治国之道正直,我的心里明白,谋划国事没有差错,就把它集合起来让人安定。’自己就没有信用,而要杀人来达到目的,不也是很困难吗?《夏书》说‘完成诚信才能完成功业。’”九月丙午日,在戚地会盟,是为了会见吴国,并且命令诸侯戍守陈国。穆叔认为把鄫国附属鲁国不利,就让鄫国的大夫参加会见听取命令。楚子囊做了令尹。范宣子说“我们失去陈国了!楚国人讨伐有二心的人而拥立子囊,必然会改变子辛的政事而急于讨伐陈国。陈国靠近楚国,百姓朝夕害怕,能够不归附楚国吗?保有陈国,不是我们的事情,放弃陈国然后才可以。”冬天,诸侯的军队戍守陈国。子囊讨伐陈国。十一月甲午日,在城棣会见各国诸侯来援救陈国。季文子去世。大夫们参加入殓仪式,鲁襄公亲临。家臣整理家里的器具为丧葬做准备,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没有吃粟米的马,没有收藏的金玉,没有双份的器具准备。君子因此知道季文子对鲁公室的忠心。他辅佐了三位国君,而没有私人的积蓄,不可以说是忠心吗?

赏析

这段《左传》的内容主要是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等一系列事件。其中涉及晋、鲁、郑、吴、楚、陈等国的往来与冲突。通过这些叙述,可以看到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关系网和权力斗争。例如,楚国对陈国的行动展示了霸权国家的姿态,而晋国对吴国态度的转变等都反映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同时,对季文子丧葬细节的描述突出了他的忠诚和廉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物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它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