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二 · 沈梅冈

· 张岱
沈梅冈先生许相嵩,在狱十八年。读书之暇,旁攻匠艺,无斧锯,以片铁日夕磨之,遂铦利。得香楠尺许,琢为文具一,大匣三、小匣七、壁锁二;棕竹数片,为箑一,为骨十八,以笋、以缝、以键,坚密肉好,巧匠谢不能事。夫人丐先文恭志公墓,持以为贽,文恭拜受之。铭其匣曰:“十九年,中郎节,十八年,给谏匣;节邪匣邪同一辙。”铭其箑曰:“塞外毡,饥可餐;狱中箑,尘莫干;前苏后沈名班班。”梅冈制,文恭铭,徐文长书,张应尧镌,人称四绝,余珍藏之。 又闻其以粥炼土,凡数年,范为铜鼓者二,声闻里许,胜暹罗铜。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xiān):锋利。
  • (zhì):初次见人时所送的礼物。
  • (shà):扇子。
  • 肉好:中国古代圆形玉器和钟鼎彝器的一种计量术语,这里指器物的质地良好。
  • (xiān):泰国的旧称。

翻译

沈梅冈先生名叫许相嵩,在狱中待了十八年。读书的空闲时间,他钻研工匠技艺,没有斧头锯子,就用一块铁片日夜打磨,最终变得锋利。得到约一尺长的香楠木,雕琢成一套文具,包括一个大匣子、三个小匣子、两把壁锁;用几片棕竹,制作成一把扇子,十八根扇骨,用笋连接,用线缝合,用键固定,坚固细密,质地良好,巧匠也自愧不如。沈夫人请求先父文恭公为志公墓写碑文,拿着这些作为礼物,文恭公恭敬地接受了。文恭公在匣子上铭刻道:“十九年,中郎的气节,十八年,给谏的匣子;气节与匣子,同出一辙。”在扇子上铭刻道:“塞外的毡子,饿了可以吃;狱中的扇子,灰尘不能染;前面的苏武,后面的沈梅冈,名声赫赫。”这是沈梅冈制作,文恭公铭刻,徐文长书写,张应尧镌刻,人们称为四绝,我珍藏着它们。

又听说他用粥炼制泥土,经过数年,用模子制成两个铜鼓,声音在一里左右都能听到,胜过暹罗的铜鼓。

赏析

这段文字讲述了沈梅冈在狱中展现出的非凡技艺和坚韧精神。他在困境中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充分利用时间,钻研匠艺,制作出精美的文具和扇子,其工艺之精湛连巧匠都望尘莫及。文恭公的铭文以及“四绝”之称,更是对沈梅冈的技艺和精神的高度赞扬。文中通过对沈梅冈制作过程和作品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将他与苏武相提并论,强调了他的气节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最后提到他用独特的方法制作铜鼓,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才华和创新能力。这段文字不仅是对沈梅冈个人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坚韧精神和高超技艺的敬重。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