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一节

· 孟子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并占领了燕国。众诸侯正谋划救助燕国。齐宣王问:“诸侯中不少人正谋划攻打我(齐国),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有以七十里的地盘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但没听说有上千里的土地还惧怕别的国家。《尚书》中说:‘商汤最初征讨,是从葛国开始的。’天下人都信任他。向东方征讨,西方的部族就埋怨;向南方征讨,北方的部族就埋怨,说:‘为什么把解放我们摆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来,就像大旱时盼望云彩。商人能继续做生意,耕田者也没被扰动。诛讨不义的君王而安抚老百姓,就像及时雨从天而降,老百姓非常喜欢。《尚书》里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才得解放!’而今燕王残害他的老百姓,大王您去征讨他,老百姓认为您将拯救他们出水深火热的困境,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您的军队。如果您杀死他们的壮年人,拘禁他们的年轻人,毁坏燕国的宗庙,拉走他们的宝器,这样做的话怎么可以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疆域增加了一倍又不实行仁政,这就等于让天下处于战争状态。大王应该赶快发布命令,送还他们的老人孩子,不要运走他们的宝器,与燕国的民众商量,为他们设立新君然后撤离,那么,还是可以及时制止各国兴兵的。”

注释

一征:即“始征”,初次出战。葛:古国名,在今河南宁陵。 面:向,作动词用。夷、狄:距王朝较远的部族,包括在所谓“四海”或“天下”之中。 徯(xī):等待。后:君。苏:更生,重新得到生命。 系累:捆绑,拘囚。 固:本来。倍地:齐国如果吞并燕国,就增加了一倍的土地。 反:同“返”,遣返。旄(mào):通“耄”,指老人。倪:幼儿,指小孩。止:停止,不移动。

赏析

齐国攻占燕国后,诸侯谋划要救助燕国,齐宣王问计于孟子。 孟子又一次用摆事实说道理的方法告诉齐王,赶快从燕国退兵吧。因为说“占领”是因为国君已经失去了民心,占领是为了解救老百姓,而现在齐国军队却让老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中了。失去了民心的占领迟早会被赶走,何况诸侯国要来救助燕国呢。 孟子在占领和撤退上的反复,让人怀疑他言行不一致。不过,也不能怪孟子反复无常,而是因为——民心的向背。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国内问题如此,国际事务也如此。 “他国之民,皆以汤为我君,而待其来,使己得苏息也。此言汤之所以七十里而为政于天下也。” “齐之取燕,若能如汤之征葛,则燕人悦之,而齐可为政于天下矣。今乃不行仁政而肆为残虐,则无以慰燕民之望,而服诸侯之心,是以不免乎以千里而畏人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攻打。
  • :商议。
  • :商朝的开国君主。
  • :古国名。
  • :古代对东部各族的统称。
  • :古代对北方各族的统称。
  • :何,为什么。
  • :虹的一种。
  • :慰问。
  • :等待。
  • :复活,苏醒。
  • :残害。
  •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形容百姓热烈欢迎军队。
  • 系累:拘捕捆绑。
  • 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
  • 重器:珍贵的宝器。
  • 旄倪:老人和幼儿。

翻译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其他诸侯们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着要来攻打我,怎么对待这件事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可以在天下实行统治的,那是商汤。还没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畏惧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服他。‘向东面征伐,西边的夷人就埋怨;向南面征伐,北方的狄人就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呢?’民众盼望他,就像大旱时盼望云霓一样。做买卖的照常营业,种地的照常劳作。他诛杀那个残暴的国君并抚慰那里的百姓,就像及时雨降下一样,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就能复活。’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您前往去征伐它。百姓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如果您却杀掉他们的父兄,拘捕捆绑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样怎么可以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又增加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布命令,放回燕国的老人和孩子,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众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离开燕国,那么还来得及制止兴兵。”

赏析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齐宣王进谏的内容。通过讲述商汤以七十里之国得天下,以及燕国的现状,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齐宣王凭借武力征服燕国,却不施行仁政,会引发不良后果。孟子建议齐宣王施行仁政,放回老人孩子,停止掠夺等行为,从百姓的意愿和人心向背的角度进行分析,展现了他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力和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体现了孟子一贯的仁政主张和对统治阶层的劝诫与期望。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