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僖公 · 僖公七年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 【经】 :指《春秋》经文。《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相传由孔子修订。这里以“【经】”标识《春秋》原文记载内容。
- 小邾子:小邾国国君。小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
- 朝:朝见,诸侯去朝见天子或者大国诸侯,这里是小邾国国君来朝见鲁国国君。
- 申侯:楚国申地人,后逃亡到郑国,受到郑厉公宠信。
- 陈世子款:陈国太子款。世子,诸侯嫡长子。
- 郑世子华:郑国太子华。
- 宁母:地名,在今山东省鱼台县境内。
- 曹伯班:曹国国君曹班。曹国,周代诸侯国之一。
- 公子友:鲁国贵族,鲁庄公的弟弟。“如齐”意思是到齐国去。“如”,往、到……去 。
- 葬曹昭公:曹昭公是曹伯班谥号。这里指安葬曹昭公。
- 【传】 :指《左传》对《春秋》经文的阐释、补充内容。《左传》全名为《左氏春秋传》,由左丘明所著。
- 孔叔:郑国大夫。
- 郑伯:郑国国君。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爵位为伯爵,所以称郑伯。
- 谚(yàn):谚语,流传于民间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 心则不竞:心里如果不争气。“竞”,争、竞争。
- 何惮于病:哪里害怕屈辱(或困境)。“惮”(dàn),害怕;“病”,这里指屈辱、困境。
- 下齐:向齐国表示屈服、投降。“下”,使……下,这里是向对方表示低姿态、屈服。
- 谮(zèn):诬陷、中伤。
- 申出:指申侯是申国人。
翻译
**【经】**僖公七年春天,齐国发兵攻打郑国。夏天,小邾国国君前来鲁国朝见。郑国处死了本国的大夫申侯。秋季七月,鲁僖公与齐侯、宋公、陈太子款、郑太子华在宁母结盟。曹国国君曹伯班去世。公子友前往齐国。冬季,安葬曹昭公。
**【传】**僖公七年春天,齐国攻打郑国。孔叔对郑伯说:“俗语说:‘心里如果不争气,哪里害怕屈辱。’既不能强硬对抗,又不能向敌人示弱,这是走向灭亡的做法。国家很危险了,请向齐国屈服来拯救国家吧。”郑伯说:“我知道祸端的由来。姑且稍等等我。”孔叔回答说:“局势已危急到早晨等不到晚上,还怎么能等您呢?”
夏天,郑国杀死申侯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因为陈国辕涛涂的诬陷。 当初,申侯是申地人,受到楚文王的宠信。楚文王临死前,给了他一块玉璧,让他离开,说:“只有我了解你,你独占财利而且从不满足,从我这里予取予求,我也不指责你的缺点。但继任者对你要求会更多,你必定难以幸免。我死后,你要赶紧离开。不要去小国,小国不会容纳你。”楚文王安葬后,申侯逃亡到郑国,又受到郑厉公的宠信。子文听说他死了,说:“古人说‘了解臣子没有比得上君主的。’这话是不能改变的。”
秋天,各国在宁母结盟,是为了谋划对付郑国的事。 管仲对齐侯说:“我听说,用礼义招抚他国、留住人心,用道德安抚远方的国家。道德和礼义的准则不改变,就没有人不归附。”于是齐侯对诸侯以礼相待,诸侯的属官按规定收受了齐国的礼物。 郑伯让太子华在盟会中听从齐国的安排,太子华对齐侯说:“泄氏、孔氏、子人氏这三族,确实违背了您的命令。如果您除掉他们,以此与郑国达成和解。我愿让郑国做您的附庸国,对您也没有什么不利。”齐侯准备答应他。管仲说:“您用礼和信来使诸侯归附,却以奸邪的手段来收场,恐怕不行吧?儿子不违背父亲叫礼,遵守命令、共同按时行事叫信。违背这两条,没有比这更大的奸邪了。”齐侯说:“诸侯讨伐郑国,没有取胜。现在如果有机可乘,顺着这个机会行事,不也可以吗?”管仲回答说:“您若用德行安抚郑国,辅以训诫的言辞,然后带领诸侯去讨伐郑国,郑国将会担心灭亡都来不及,怎么敢不害怕?如果只是逮捕郑国的罪人去讨伐,郑国就有理由辩驳,又怎么会害怕?再说召集诸侯是为了崇尚道德,盟会中却列出奸邪,怎么给后世子孙做榜样?诸侯盟会,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义,每个国家都会记载下来。如果记载下您盟会中容纳奸邪的情况,您的盟主地位也就没有了。做了事而不被人记录认可,这不是崇高的德行。您还是不要答应,郑国一定会接受盟会的。太子华身为郑国太子却谋求借助大国的力量,削弱自己国家,必定也不能免于灾祸。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位贤良的人治理国政,不可以离间他们。”齐侯拒绝了太子华。太子华因此得罪了郑国。
冬天,郑伯请求与齐国结盟。 闰月,周惠王去世。周襄王担心因王子带引发的祸难,害怕不能顺利继承王位,所以不发丧,而是向齐国告急。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围绕僖公七年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事件展开叙述,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春秋局势。 《经》部分以简洁的编年体记录各国大事,条理清晰,为我们勾勒出历史框架。而《传》就详细多了,详细解释和补充《经》中事件的来龙去脉及背后的缘由。郑国内部围绕对齐政策有过激烈讨论,孔叔主张下齐救国,而郑伯还心存侥幸拖延,反映出当时国家决策的纠结与艰难。 在处理申侯事件上,充分体现出政治斗争的残酷。申侯因贪婪和树敌过多最终丧命,同时也揭示阴谋和权谋在国家间斗争中的作用。齐国在盟会中的决策过程是一大看点,管仲的贤明和远见卓识在他对齐侯谏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深知道德与礼仪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坚决反对以奸邪手段对待他国,旨在维护一个以礼和信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襄王在惠王驾崩后的举动,体现出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复杂局面以及王室衰微下对外援的依赖。整段文字通过这些事件为我们呈现一个大国争霸、小国求存、权谋斗争激烈、道德与利益碰撞的春秋大世界,是我们了解春秋历史和当时政治文化的重要素材 。

左丘明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左传 · 烛之武退秦师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哀公 · 哀公十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郑庄公戒饬守臣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昭公 · 昭公二十六年 》 —— [ 周 ] 左丘明
- 《 驹支不屈于晋 》 —— [ 周 ] 左丘明
- 《 晋灵公不君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哀公 · 哀公六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石碏谏宠州吁 》 —— [ 周 ] 左丘明
相关推荐
- 《 左传 · 成公 · 成公七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襄公 · 襄公二十七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哀公 · 哀公十一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文公 · 文公十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成公 · 成公三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庄公 · 庄公十八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隐公 · 隐公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哀公 · 哀公二十四年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