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六 · 绍兴灯景

· 张岱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灯球六。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庵堂寺观以木架作柱灯及门额,写“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佛前红纸荷花琉璃百盏,以佛图灯带间之,熊熊煜煜。庙门前高台,鼓吹五夜。市廛如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闾里相约,故盛其灯,更于其地斗狮子灯,鼓吹弹唱,施放烟火,挤挤杂杂。小街曲巷有空地,则跳大头和尚,锣鼓声错,处处有人团簇看之。城中妇女多相率步行,往闹处看灯;否则,大家小户杂坐门前,吃瓜子、糖豆,看往来士女,午夜方散。乡村夫妇多在白日进城,乔乔画画,东穿西走,曰“钻灯棚”,曰“走灯桥”,天晴无日无之。万历间,父叔辈于龙山放灯,称盛事,而年来有效之者。次年,朱相国家放灯塔山。再次年,放灯蕺山。蕺山以小户效颦,用竹棚,多挂纸魁星灯。有轻薄子作口号嘲之曰:“蕺山灯景实堪夸,葫筿芋头挂夜叉。若问搭彩是何物,手巾脚布神袍纱。”由今思之,亦是不恶。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庄逵(kuí):大道和四通八达的路。
  • 鲜妍(yán):鲜艳美丽。
  • 鼓吹:演奏乐曲。
  • 乔乔画画:形容刻意打扮。

翻译

绍兴的灯景被海内所夸赞没有别的原因,是竹子便宜、灯便宜、蜡烛便宜。因为便宜,所以家家都能制作;因为便宜,所以家家都把不能制作灯当作耻辱。所以从大道到小街小巷,没有不挂灯、没有不搭棚的。棚用两根竹竿搭成过桥的样子,中间横一根竹竿,挂上一盏雪灯,挂六个灯球。大街上这样的棚数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头看巷子里,重重叠叠堆积,鲜艳美丽又飘逸洒脱,也足以让人感动。十字街搭木棚,挂上一盏大灯,俗称“呆灯”,画上《四书》、《千家诗》里的故事,或者写上灯谜,人们环绕站立猜谜。庵堂寺观用木架做成柱灯和门额,写上“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等字。佛像前用红纸做成荷花琉璃灯百盏,用佛图灯带夹杂其间,光芒闪耀。庙门前的高台上,演奏乐曲持续五个夜晚。集市像横街轩亭、会稽县西桥,乡里人相互约定,所以把灯搞得很盛大,还在那里斗狮子灯,演奏弹唱,施放烟火,拥挤杂乱。小街小巷有空闲的地方,就表演跳大头和尚,锣鼓声响成一片,到处都有人聚集观看。城中妇女大多相约步行,前往热闹的地方看灯;不然的话,家家户户在门前闲坐,吃瓜子、糖豆,看往来的男女,直到午夜才散去。乡村的夫妇大多在白天进城,刻意打扮,东穿西走,说是“钻灯棚”,说是“走灯桥”,晴天没有哪天没有的。万历年间,父辈叔辈们在龙山放灯,堪称盛大的事情,而近年来有仿效的。第二年,朱相国在塔山放灯。又过一年,在蕺山放灯。蕺山因为是小户人家仿效,用竹棚,多挂些纸魁星灯。有轻佻浮薄的人作顺口溜嘲讽说:“蕺山灯景实在值得夸赞,葫筿芋头挂着夜叉。若问搭的彩物是什么,手巾脚布还有神袍纱。”现在想起来,也是不讨厌的。

赏析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绍兴元宵灯景的热闹与繁华。作者详细描述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灯棚、灯笼,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挂灯、猜灯谜、斗狮子灯、表演、施放烟火等,展现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欢乐的场面。同时也刻画了人们参与其中的各种状态,包括妇女们的观灯、乡村夫妇的进城玩耍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们对节日的喜爱。最后提到的仿效放灯和被人嘲讽,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些诙谐的元素。文字细腻、鲜活,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绍兴元宵之夜。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