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拼音

所属合集

#爱国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少有被同选的,多是选了第二首。至于为什么,不妨将这两首统一说完后再做分析。第一首中提到了个娄敬。这娄敬是汉初时人。他最早一个劝说后来的高帝刘邦建都长安,占得地利之优,因此被赐以刘姓,且封为建信侯。后称之为刘敬。汉初那个时候匈奴兵强,他曾提出和亲之策,并迁徙原六国贵族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人充实关中(今东西横贯陕西、北经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区),以增实力。历史对其当时的这个举措是肯定的。但此诗对这个故事是持否定态度的。该诗先在上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而后是讽刺汉高祖刘邦诈夸娄敬的和亲之策,卑下地将汉之公主嫁与匈奴王单于。搞清了这是一首和亲靖边的讽刺诗,也就弄清了为何屡屡被漏选。原来人们对边事的处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识,也天然的鄙视和亲靖边,似乎那是一种掉大价的举动。第二首则较之第一首浅明许多,只是里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三十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 “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返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也就没啥费解的了。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方才说过的那个典故---不回玉门关了,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我以为,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军门:指军营的大门。
  • 频纳受降书:频繁接收敌方的投降文书。
  • 一剑横行:形容英勇无敌,所向披靡。
  • 娄敬策:指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即季布)提出的和亲策略。
  • 谩夸:空口夸赞,此处指过分吹嘘。
  • 公主:指汉朝公主,如汉武帝时的细君公主。
  • 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 旌帜:旗帜,代指军队。
  • 阴山:古代山脉,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 匹马还:一个敌人也不放回。
  • 玉门关:古代边关名,位于今甘肃省。

翻译

【其一】 军营大门常常接纳敌人的降书,他一人持剑纵横驰骋,征战万里。 汉高祖自夸有娄敬那样的妙计,却最终还是让公主下嫁给了匈奴单于。

【其二】 汉家的旗帜遍布阴山,绝不允许胡人任何一个骑兵返回。 只愿我能用这身躯长久报效国家,何必一定要活着进入那玉门关呢。

赏析

这两首诗描绘了唐朝边塞的战况,以汉代历史为背景,寓言式地表达了戴叔伦对于边防政策的看法。第一首通过汉高祖与单于和亲的故事,讽刺了看似明智实则姑息养奸的和平政策,强调了英勇作战的重要性。第二首则展现了战士们坚定的忠诚与决心,他们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无功而返。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揭示,也有对保家卫国的豪情。

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