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 送赵令晦之

· 苏轼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拼音

所属合集

#减字木兰花

译文

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现在在哪里啊?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了,打算怎么办啊! 友人再一次相见,我已不能适应变化不测的世事。出仕的热情淡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时也能守住本色。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鐘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端己《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後阕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後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鐘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後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鐘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後阕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阕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前後阕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百一字,前阕五平韵,後阕七平韵。兹陈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减字木兰花》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句句用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每两句为一意群,词意转折,适于各种题材,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梅苑》李子正词名《减兰》。徐介轩词名《木兰香》。《高丽史·乐志》名《天下乐令》。 「送赵令晦之」: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送赵令」。 赵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涟水人。据东坡于宋哲宗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自杭还朝过高邮为晦之作《四达斋铭》引云:「高邮使君赵晦之」。 「流水如今何在也」句:傅子立注:「杜牧之诗:『当时楼下水,今日知何处?』」刘尚荣按:「句出《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见《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三》,别见《全唐诗·卷五百二十》。『知』原作『到』。」 青松守岁寒:傅子立注:「《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刘尚荣按:「见《论语·子罕》。」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晦之》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点明了早年与友人赵晦之的相识,下片主要表达了对岁月如梭和世事变迁的无可奈何。全词虽然慨叹时光流逝,但更多的是隐含了词人老而弥坚的积极内涵,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赏析

上片「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是说词人早年与赵晦之相识在春光亭下,那亭下的流水已不知逝去到什么地方了,回忆起当年交友,情深谊厚。从此词的下文「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看,「春光亭下」云云,当指第一次密州相见之时,那时词人刚四十岁,尚属壮年,至此时的第三次赠词,词人已是五十六岁,故得称「白首」,且时隔十六年,也与「岁月如梭」相合。 下片:「故人相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词人在「故人」面前,倾诉着自己别后的仕宦坎坷经历,有如赵晦之早年的失官东武令和「三仕已之无喜愠」等遭遇,但自己则更为悲惨,「官况」可谓大起大落,几度挫折,正是「世事年来千万变」的反映。结句「惭愧青松守岁寒」,是说自己难能如青松耐守岁寒一般,而倍感惭愧。 词中的「白首相看拟奈何」、「惭愧青松守岁寒」诸句,虽慨叹时光流逝,无奈「岁月如梭」;但是词意却隐含着「壮志难酬」和坚守职责、不惧磨难的积极内涵。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全词曲尽心态,含蓄哿慨,笔力纵横,铸语自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官况:居官的景况。

翻译

在春光亭下,那往日的流水如今在哪里呢。岁月就像梭子般快速飞过,等到头发都白了相对看又能怎么样呢。老朋友又相见,世间的事这一年来有千万般变化。居官的景况冷落、衰落,真惭愧那青松还坚守着度过寒冬。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春光亭下流水不再、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与故人重逢时对世事变化的唏嘘,还有对自身官况不佳的自惭,表达了一种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以及对自身境遇的复杂情感。词中以景衬情,借流水的消逝暗示时光的不可追,以白首相看的无奈突出人生的变化无常。最后以青松守岁寒作比,既体现了自身的惭愧,又有对坚忍精神的一丝向往和感慨。整体语言简洁,情感真挚而深沉。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