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
注释
-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以王道得天下,成就王业。
- 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他们凭借武力或谋略成就霸业。
- 援桴(fú):拿起鼓槌。桴,鼓槌。
- 茍(gǒu):如果。
翻译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而最终称王的,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自己知道不能成就王业而成就霸业的,是春秋五霸 。有一种观点认为:“图谋王业不成,退而求其次尚可成就霸业。”唉!假如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实行商汤、周武王那样的王道,恐怕连求生存都来不及,即便想成就霸业,难道能做到吗?
王道,不可用在小处。用在大处就可成就王业,用在小处就会导致灭亡。从前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仁义,然而最终却使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施行的仁义,不足以满足他们称王称霸的追求。所以,有可以取得天下的办法,却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才可以和他谈王道。范蠡、留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但他们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见识卓越而不被迷惑,且能坚定地做成某些事的人。看吴王被困在姑苏山上,向勾践哀求饶命,勾践想要赦免他,只有范蠡认为不能赦免,拿起鼓槌进军,最终让吴王自杀。项羽兵败解围向东而去,汉高祖也想罢兵回国,留侯劝谏说:“这是上天要灭亡他,赶快追击不要错过机会。”这两个人,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他们的重大战略。
唉!乐毅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懂大道,只是略微听到一些仁义之说,就足以使自己陷入困境。评论者认为燕惠王昏庸无能,中了敌人的反间计,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最终逼走乐毅,乐毅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遭遇不幸,而不是他用兵的过错。然而当时如果燕昭王还在世,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最终也必然失败。为什么呢?燕国吞并齐国,不符合秦、楚和三晋的利益。现在用百万大军,攻打两座城池中的残余敌军,数年都不能攻克,军队长期在外作战疲惫不堪,必然会有人趁机进攻燕国的后方空虚之地。诸侯在燕国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姜太公、司马穰苴那样的名将也不能不失败。乐毅凭借百倍于敌的兵力,数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想用仁义使齐国百姓归服,所以不忍心猛烈进攻才导致这样的结果。由于齐国人痛恨齐湣王的残暴,如果乐毅能退兵休养生息,整治燕国的政令,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让百姓返回家园,安抚老人孩子,使齐国人不再有战斗的意志,那么田单还能和谁作战呢?可叹乐毅用百万大军与齐国军队相持而不尽快取胜,这当然就使得齐国人能够从容谋划对付他。
在战国时期,各国凭借强大的兵力相互吞并攻伐,难道只有燕国想这样做吗?凭燕国和齐国的兵力去攻打两座城池,紧急进攻,灭了齐国再从容享受胜利果实,有谁说不可以呢?唉!想称王就坚定去谋求称王,不想称王就慎重选择自己的立场,不要两者都做不到,反而被天下人嘲笑。
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王道”与“霸业”的关系展开论述,借乐毅攻齐的事例阐述深刻道理。开篇通过区分能称王的“三王”与能称霸的“五霸”,引出对“图王”与“图霸”的探讨,表明不能简单认为图王不成还能称霸的观点。接着以徐偃王、宋襄公为例,说明王道不可小用,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追求才能施行王道有所成就 。然后以范蠡、留侯的行事来说明在重大决策中,不能因小仁义而改变大战略。
核心论述乐毅之事时,作者先破后立,指出世人认为乐毅失败是因燕惠王用反间计的观点不足取,认为即使燕昭王在世乐毅也必败,原因在于燕国吞并齐国会触动其他诸侯国利益,同时分析乐毅因想用仁义服齐民,长期围城不攻导致失败。通过这样层层剖析,作者最后点明在战国纷争的局势中,要明确自己想称王还是称霸,坚定立场。全文逻辑严密,以史为据,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推理等手法,观点鲜明且振聋发聩,不仅在探讨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更在借古讽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哲理内涵。

苏轼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连日与王忠玉,张全翁游西湖,访北山清顺、道潜二诗僧,登垂云亭,饮参寥泉,最后过唐州陈使君夜饮,忠玉有诗,次韵答之 》 —— [ 宋 ] 苏轼
- 《 赠诗僧道通 》 —— [ 宋 ] 苏轼
- 《 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 》 —— [ 宋 ] 苏轼
- 《 九月十五日,迩英讲《论语》,终篇,赐执政讲读史官燕于东宫。又遣中使就赐御书诗各一首,臣轼得《紫薇花绝句》,其词云: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翌日各以表谢又进诗一篇,臣轼诗云 》 —— [ 宋 ] 苏轼
- 《 黄州春日杂书四绝 》 —— [ 宋 ] 苏轼
- 《 雪诗八首 》 —— [ 宋 ] 苏轼
- 《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 》 —— [ 宋 ] 苏轼
- 《 竹?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