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

· 苏轼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以王道得天下,成就王业。
  • 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他们凭借武力或谋略成就霸业。
  • 援桴(fú):拿起鼓槌。桴,鼓槌。
  • 茍(gǒu):如果。

翻译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而最终称王的,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自己知道不能成就王业而成就霸业的,是春秋五霸 。有一种观点认为:“图谋王业不成,退而求其次尚可成就霸业。”唉!假如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实行商汤、周武王那样的王道,恐怕连求生存都来不及,即便想成就霸业,难道能做到吗?

王道,不可用在小处。用在大处就可成就王业,用在小处就会导致灭亡。从前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仁义,然而最终却使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施行的仁义,不足以满足他们称王称霸的追求。所以,有可以取得天下的办法,却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才可以和他谈王道。范蠡、留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但他们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见识卓越而不被迷惑,且能坚定地做成某些事的人。看吴王被困在姑苏山上,向勾践哀求饶命,勾践想要赦免他,只有范蠡认为不能赦免,拿起鼓槌进军,最终让吴王自杀。项羽兵败解围向东而去,汉高祖也想罢兵回国,留侯劝谏说:“这是上天要灭亡他,赶快追击不要错过机会。”这两个人,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他们的重大战略。

唉!乐毅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懂大道,只是略微听到一些仁义之说,就足以使自己陷入困境。评论者认为燕惠王昏庸无能,中了敌人的反间计,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最终逼走乐毅,乐毅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遭遇不幸,而不是他用兵的过错。然而当时如果燕昭王还在世,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最终也必然失败。为什么呢?燕国吞并齐国,不符合秦、楚和三晋的利益。现在用百万大军,攻打两座城池中的残余敌军,数年都不能攻克,军队长期在外作战疲惫不堪,必然会有人趁机进攻燕国的后方空虚之地。诸侯在燕国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姜太公、司马穰苴那样的名将也不能不失败。乐毅凭借百倍于敌的兵力,数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想用仁义使齐国百姓归服,所以不忍心猛烈进攻才导致这样的结果。由于齐国人痛恨齐湣王的残暴,如果乐毅能退兵休养生息,整治燕国的政令,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让百姓返回家园,安抚老人孩子,使齐国人不再有战斗的意志,那么田单还能和谁作战呢?可叹乐毅用百万大军与齐国军队相持而不尽快取胜,这当然就使得齐国人能够从容谋划对付他。

在战国时期,各国凭借强大的兵力相互吞并攻伐,难道只有燕国想这样做吗?凭燕国和齐国的兵力去攻打两座城池,紧急进攻,灭了齐国再从容享受胜利果实,有谁说不可以呢?唉!想称王就坚定去谋求称王,不想称王就慎重选择自己的立场,不要两者都做不到,反而被天下人嘲笑。

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王道”与“霸业”的关系展开论述,借乐毅攻齐的事例阐述深刻道理。开篇通过区分能称王的“三王”与能称霸的“五霸”,引出对“图王”与“图霸”的探讨,表明不能简单认为图王不成还能称霸的观点。接着以徐偃王、宋襄公为例,说明王道不可小用,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追求才能施行王道有所成就 。然后以范蠡、留侯的行事来说明在重大决策中,不能因小仁义而改变大战略。

核心论述乐毅之事时,作者先破后立,指出世人认为乐毅失败是因燕惠王用反间计的观点不足取,认为即使燕昭王在世乐毅也必败,原因在于燕国吞并齐国会触动其他诸侯国利益,同时分析乐毅因想用仁义服齐民,长期围城不攻导致失败。通过这样层层剖析,作者最后点明在战国纷争的局势中,要明确自己想称王还是称霸,坚定立场。全文逻辑严密,以史为据,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推理等手法,观点鲜明且振聋发聩,不仅在探讨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更在借古讽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哲理内涵。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