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馀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契:契约。
责:索取所欠。
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赏析
本章有「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一句,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因为「无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对哪一物有特别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向那些剥削者进行劝说,劝他们积德行善不要扰害百姓,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他在本章里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这肯定还留下残馀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与人结下怨仇,即要求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与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上策。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那就会与民结怨,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下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是债权人收执的凭券。
- 司契:掌管契约。
- 彻:周代的田税法。
翻译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余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拿着借据的存根(左契),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所以有“德”的人就主管那契约,无“德”的人就主管那索取。天道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行的善人。
赏析
这一章老子强调了德的重要性以及天道对善人的倾斜。认为即使努力去调解大的怨恨也难以完全消除余怨。圣人以宽容和不索取的态度对待他人,反映出一种高尚的品德。有德之人注重契约精神而不强求,无德之人则只关注利益索取。最后指出天道无私却往往会眷顾善人,体现了老子对于善良和道德行为的推崇,也表达了一种对公平和正义的看法,即修好德行可能会获得自然的庇佑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