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馀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契:契约。
责:索取所欠。
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赏析
本章有「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一句,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因为「无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对哪一物有特别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向那些剥削者进行劝说,劝他们积德行善不要扰害百姓,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他在本章里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这肯定还留下残馀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与人结下怨仇,即要求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与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上策。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那就会与民结怨,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下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是债权人收执的凭券。
- 司契:掌管契约。
- 彻:周代的田税法。
翻译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余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圣人拿着借据的存根(左契),而不向人索取偿还。所以有“德”的人就主管那契约,无“德”的人就主管那索取。天道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行的善人。
赏析
这一章老子强调了德的重要性以及天道对善人的倾斜。认为即使努力去调解大的怨恨也难以完全消除余怨。圣人以宽容和不索取的态度对待他人,反映出一种高尚的品德。有德之人注重契约精神而不强求,无德之人则只关注利益索取。最后指出天道无私却往往会眷顾善人,体现了老子对于善良和道德行为的推崇,也表达了一种对公平和正义的看法,即修好德行可能会获得自然的庇佑和回报。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