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学士卷

隋亡晋阳启唐祚,锦帆未返江都路。 野鸟为鸾人肆欺,天心厌乱谁能诉。 一朝裴寂成深谋,家国转变汝所由。 白旄黄钺两京定,四海晏然无所忧。 功高德厚称神武,太子齐王安足数。 忠臣猛将任股肱,宠异宏开天策府。 当时贤俊十八人,嘉谟直道情相亲。 可否献替陈至理,何曾宛转全天伦。 瀛洲茫茫近蓬岛,迥隔尘寰风日好。 如纶如綍出王言,戒逸戒奢箴大宝。 或称博学行秘书,或称忠鲠智有馀。 阴阳大化任调燮,经籍奥义烦分区。 殷勤畴咨当世务,司勋记室并主簿。 考功祭酒博士伦,著作参军典签数。 是中诸子皆良才,十七可尊一可猜。 如何骁腾众龙媒,著彼碌碌真驽骀。 岂知诒谋传后祸,雨露才沾鬓云妥。 此獠空怜头血流,斛麦谀言无不可。 清风环佩声珊珊,抠趋进退意气閒。 龙眠居士有佳趣,好事写入画图间。 我今展卷起深想,千古神交见神像。 一时陈迹付逝波,肯信流芳在天壤。 只今幸际休明时,虞舜至治应无为。 群贤毕集玉堂署,咫尺瀛洲端可期。 圣朝岂无此学士,我亦趋朝拜丹陛。 古今人物许同俦,留取声名继青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十八学士卷 - 指唐代贞观年间的十八学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参谋团队。

翻译

隋朝灭亡,晋阳(今太原)迎来唐朝的统治,但当时锦帆的船只却未返回长安(唐朝的首都)的路途。野鸟(指平民百姓)被当权者欺凌,但他们却无法向上诉说自己的疾苦。直到裴寂这位贤臣制定了深远的谋略,家国才得以改变。白旄和黄钺(指权力和军权)稳定了两京(长安和洛阳),四海平静无忧。功绩卓著,德行高尚的皇帝被称为神武,太子和齐王也安定有序。忠臣和勇将各司其职,受到皇帝的宠爱,担任天策府的要职。当时有十八位贤才,他们忠言直谏,情同手足。但是否能为陈述真理而献策,却未必能完全避免家国之祸。他们的居所瀛洲(传说中的仙境)附近,与尘寰相隔,享受着美好的风光。他们言谈举止如同王者,警惕奢侈,教导人们珍惜财富。有人称他们博学多才,有人称他们忠诚聪慧。他们参与阴阳大道的调和,研究经典奥秘,为当世的事务提供着热心的咨询,担任各种职务。这些学士都是才华横溢的人才,其中十七人值得尊敬,有一人则令人猜疑。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谋略会导致后来的祸患,他们的成就也只是暂时的。他们的才华和智慧被误解,被人用虚伪的言辞来讨好。清风环绕着他们,他们的言行举止自在从容。有一位隐士住在龙眠(传说中的隐居之地),喜欢记录各种美好事物。我现在展开这卷书深深思索,仿佛与千古伟人相遇。他们的事迹已经随着时光流逝,但他们的名声仍然留存于世间。如今正值太平盛世,应该会有类似虞舜治世的圣明君主出现。期待着众贤才齐聚玉堂,瀛洲的美景近在眼前。圣朝怎么可能没有这样的学士,我也愿意前去朝拜皇帝的殿堂。古今英杰都是同类,留下美名传承于史书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贞观年间的十八学士,他们是当时皇帝李世民的重要参谋团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诗中通过对这些学士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忠诚、智慧和才华,以及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诗人通过赞美这些学士,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称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才的重视和赞美。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华丽,展现了当时学士们的风采和才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忠臣良将的推崇和赞美。

唐文凤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子仪,号梦鹤。唐桂芳子。父子俱以文学擅名。永乐中,以荐授兴国县知县,著有政绩。改赵王府纪善。卒年八十有六。有《梧冈集》。 ► 4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