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韵谢仲几

北征杜子美,南山韩退之。 二老不可作,宇宙无此诗。 我生三代后,但感风俗醨。 遭时仍蹇蹇,去国何迟迟。 吾道重九鼎,人情轻一丝。 朅来闽山中,春雨长漓漓。 譬如耕石田,荒秽了弗治。 诸生列鱼贯,问道多狐疑。 岂知大化心,鸢鱼咸恬熙。 自嗟为斗米,折腰不能辞。 孰若赵氏贤,斋居坐无为。 胸中绝障碍,遇物薄相嬉。 浊酒养身本,黄金媚盗资。 二郎志科目,如摘颔下髭。 晚节扶鸠杖,出处靡不宜。 步屧寻幽圃,维舟向深池。 五月桑树影,椹红醉黄鹂。 安得孟东野,云龙常相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北征:指杜甫的《北征》诗。
  • 南山:指韩愈的《南山》诗。
  • 二老:指杜甫和韩愈。
  •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 风俗醨:风俗浅薄。
  • 蹇蹇:困难重重。
  • 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权力的重器,比喻重要。
  • 一丝:比喻极轻微。
  • 朅来:来到。
  • 闽山:指福建的山。
  • 漓漓:形容雨水多。
  • 鱼贯:像鱼群一样排列有序。
  • 狐疑:犹豫不决。
  • 大化:自然的变化。
  • 鸢鱼:泛指鸟兽鱼虫。
  • 恬熙:安乐和乐。
  • 折腰:屈服。
  • 斋居:清静地居住。
  • 障碍:阻碍。
  • 薄相嬉:轻蔑地嬉戏。
  • 颔下髭:下巴上的胡须,比喻容易得到。
  • 步屧:行走。
  • 椹红:桑椹成熟时的红色。
  • 孟东野: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

翻译

杜甫的《北征》和韩愈的《南山》,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已经不在了,宇宙间再也没有那样的诗篇。我生活在夏、商、周三代之后,感受到风俗的浅薄。尽管时代艰难,我仍然坚持自己的道路,离开国家时心中充满了犹豫。我所坚持的道理重如九鼎,而人们的态度却轻如一丝。我来到福建的山中,春雨绵绵不断。就像耕种石田一样,荒废了也无法治理。学生们像鱼群一样排列有序,向我请教问题时常常犹豫不决。他们不知道自然的变化之心,使得鸟兽鱼虫都生活在安乐之中。我自叹为了斗米而屈服,不能辞去这份工作。但赵氏的贤德,让我在清静中居住,心中没有阻碍,遇到事物也能轻蔑地嬉戏。浊酒是养身的本源,而黄金则是诱惑盗贼的资本。二郎的志向在于科举,如同摘取下巴上的胡须一样容易。晚年扶持着鸠杖,无论出入都适宜。漫步在幽静的园圃,乘舟向深池进发。五月的桑树影下,桑椹红透,黄鹂醉人。真希望能有孟东野那样的朋友,云龙般相随。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和韩愈的敬仰,以及对自己时代的感慨。诗中,诗人通过对杜甫和韩愈的赞美,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当代风俗的不满。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坚持道义、不随波逐流的决心,以及对自然和谐、社会安宁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九鼎”与“一丝”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坚持与外界的轻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思想情感。

唐桂芳

元明间歙县人,一名仲,字仲实,号白云,又号三峰。唐元子。少从洪焱祖学。元至正中,授崇安县教谕,南雄路学正。以忧归。朱元璋定徽州,召出仕,辞不就。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有三。有《白云集》等。 ► 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