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赋桃灯杖

陶铸功名谢切磋,频挑试问夜如何。 从前扶策心长在,到底推移力更多。 次第烧残三寸草,分明垂下一枝荷。 短檠他日宁同弃,好效昌黎重作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拟赋:模仿创作。
  • 陶铸:比喻培养、造就。
  • 功名:指功绩和名声。
  • 谢切磋:谢绝切磋,指不再与人交流学问。
  • 频挑试问:频繁地挑灯夜读,询问时间。
  • 夜如何:夜晚是什么时候。
  • 扶策:扶持,支持。
  • 推移:推动,发展。
  • 次第:依次,逐渐。
  • 三寸草:比喻短小的生命或时间。
  • 一枝荷:荷花的一枝,比喻美好的事物。
  • 短檠:短小的灯架,指简陋的照明工具。
  • 昌黎:韩愈,唐代文学家,因其为昌黎人,故称。

翻译

模仿创作桃灯杖, 我谢绝了与人切磋学问, 频繁挑灯夜读,询问着夜晚的时间。 从前扶持我的那份心意依旧长存, 而如今推动我前行的力量更加强大。 生命如同三寸草,逐渐烧残, 却分明垂下一枝荷花,美好而清晰。 即使简陋的灯架,他日也不愿同弃, 我愿效仿韩愈,重新作歌,再创辉煌。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桃灯杖的拟人化,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珍视。诗中“陶铸功名谢切磋”展现了作者对功名的淡泊,而“频挑试问夜如何”则体现了其勤奋苦读的精神。后句以“三寸草”与“一枝荷”作比,巧妙地描绘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事物的永恒。结尾处,作者表达了对简陋生活的坚守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凌云翰

元明间浙江仁和人,字彦翀。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坐事谪南荒。有《柘轩集》。 ► 8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