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生成之自燕归平阳赖寂照先生获脱奴役复齿士列将复归燕主吾友济夫来谒诗姑序其概以答云
英英大冯君,雅志在千里。
坎■不得前,而姑止于此。
出处虽两途,动静无二理。
燕坐三十年,初不离朝市。
了了方寸閒,湛然若秋水。
冯生适何来,眉目差可喜。
自云衣冠后,家破偶不死。
失身坑阱中,摇尾凡几祀。
遇者日千百,藐焉不一止。
忽逢盘谷翁,引手唯力致。
力极势未回,既出几复委。
不知何因缘,又入先生耳。
一见不忍遗,即命加冠履。
奴虏岂所安,推己乃知彼。
恻然动于中,弃金犹弃秕。
少属豺虎场,永谢泥与滓。
乞诗答盛德,此意良亦美。
顾我欲何言,一笑不如己。
先生世外人,于汝初何俟。
苟能肩一心,绮语奚足恃。
屈信固有时,此政在知己。
勿如越石父,以是骄晏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英英:才华出众的样子。
- 坎■:坎坷,比喻遭遇困难。
- 出处:指出仕与隐居。
- 朝市:指朝廷和市集,这里泛指世俗生活。
- 了了:清楚明白。
- 方寸:指心。
- 湛然:清澈的样子。
- 眉目:这里指相貌。
- 差可喜:还算令人欢喜。
- 衣冠:指士大夫阶层。
- 坑阱:陷阱,比喻困境。
- 摇尾:比喻卑躬屈膝。
- 几祀:几年。
- 藐焉:渺小,微不足道。
- 盘谷翁:指隐士。
- 引手:伸手援助。
- 力致:尽力帮助。
- 因缘:缘分,机遇。
- 加冠履:指给予尊重和地位。
- 推己: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 秕:谷壳,比喻无用之物。
- 豺虎场:比喻险恶的环境。
- 泥与滓:比喻卑贱的地位。
- 恻然:悲伤的样子。
- 弃金:比喻舍弃财富。
- 乞诗:请求作诗。
- 盛德:大德,指高尚的品德。
- 一笑不如己:一笑置之,不如自己。
- 世外人:指超脱世俗的人。
- 何俟:等待什么。
- 肩一心:同心协力。
- 绮语:华丽的言辞。
- 奚足恃:何足以依靠。
- 屈信:屈服与信任。
- 越石父:春秋时期越国的贤人。
- 骄晏子:骄傲自大。
翻译
才华出众的大冯君,志向远大,却因遭遇困难而暂时停留在此地。无论是出仕还是隐居,动静之间都遵循着相同的道理。他在世俗中静坐三十年,心中却清澈如秋水。冯生恰巧来到这里,他的相貌还算令人欢喜。他自称是士大夫之后,家道中落,侥幸未死。不幸陷入困境,卑躬屈膝已有数年。遇到的人虽多,却无人真正帮助他。直到遇到隐士般的盘谷翁,才伸出援手尽力帮助他。虽然尽力,但形势并未完全好转。不知是何缘分,他的事又传到了先生的耳中。先生一见便不忍心放弃,立即给予他尊重和地位。作为奴隶岂能安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先生心中感到悲伤,舍弃财富如同舍弃无用之物。从此脱离险恶的环境,永远告别卑贱的地位。冯生请求作诗以答谢先生的盛德,这种心意确实美好。但我想要说些什么,一笑置之,不如自己。先生是超脱世俗的人,对于你我又有何期待。如果能同心协力,华丽的言辞又何足依靠。屈服与信任固然有时,这正是知己所为。不要像越石父那样,因为这一点而骄傲自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冯生的遭遇,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诗中,冯生的坎坷经历与先生的慷慨相助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善良和道德力量的赞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于世俗的淡漠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通过对冯生和先生形象的刻画,诗歌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