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僧式上人游两浙江会提学黄晋卿句曲外史茅山张伯雨好事者绘为文会图
文章释老谁争雄,昔人三语将无同。
已公茅屋见新句,匡庐莲社追随风。
名胜绝怜留翰墨,笑谈莫谓变虚空。
鸡林到日传相诧,杖锦归来未是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释老:指佛教和道教。
- 三语:指三句话,这里可能指某种精炼的表达或评价。
- 将无同:表示没有相同之处,即各具特色。
- 已公:可能指某位已故的文人或高僧。
- 茅屋:简陋的住所,常用来形容隐居或清贫的生活。
- 新句:新的诗句或文句。
- 匡庐:庐山的别称,这里指庐山上的佛教活动。
- 莲社:佛教中的一个组织,这里指参与佛教活动的团体。
- 追随风:跟随某种风气或潮流。
- 名胜:著名的风景或古迹。
- 留翰墨:留下书法或诗文作品。
- 笑谈:轻松愉快的谈话。
- 变虚空:变得空洞无物,失去实质内容。
- 鸡林:指朝鲜半岛,这里可能指高丽。
- 到日:到达的日子。
- 传相诧:传播开来,引起惊讶。
- 杖锦:手持锦绣,形容衣着华丽。
- 归来未是穷:归来并不意味着结束或穷尽。
翻译
文章中佛教和道教的争论谁是英雄,过去的人用三句话评价,各不相同。已故的高僧在茅屋中留下了新的诗句,庐山莲社的活动也跟随着这种风气。著名的风景留下了他们的书法和诗文,轻松的谈话不要变得空洞无物。当到达高丽的日子,这些事迹被传播开来,引起惊讶,手持锦绣归来,这并不是结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高丽僧人式上人在游历两浙江地区时的文化交流场景,通过对比佛教和道教的文化影响,展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雅集盛况。诗中“已公茅屋见新句,匡庐莲社追随风”体现了文人间的相互影响和文化的传承。结尾的“鸡林到日传相诧,杖锦归来未是穷”则表达了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和个人的成就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交流的赞赏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