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景贤回闻吴中水涝甚戏效方子清侬言
注释
- ?污(wū):指淤泥和污物。
- 畦畎(qí quǎn):田间的水沟。
- 稆粟(lǚ sù):野生的小米。
- 彫残(diāo cán):衰败,凋零。
- 茧丝(jiǎn sī):比喻繁重的政务。
- 虎冠(hǔ guān):比喻暴政。
- 给复(gěi fù):免除赋税徭役。
- 平准(píng zhǔn):古代官府平抑物价的措施。
- 水利(shuǐ lì):指水利工程。
- 沟壑(gōu hè):深沟,比喻困苦的境地。
- 草屩(cǎo juē):草鞋。
- 掊克(póu kè):搜刮民财。
- 瘵(zhài):病,这里指社会凋敝。
翻译
客人从吴地来,向我展示了吴地的方言。吴地每年都苦于水患,人们说是太湖泛滥。太湖有四万顷,三江是其下游的泄洪通道。但由于长期无人疏浚,淤泥和污物堵塞,与大海隔绝。东风一吹,暴雨如城墙崩塌。屋门被蚌蛤覆盖,田间水沟中鱼龙争斗。好的种子无法种植,即使种下也都会烂死。人们的生活无所成就,食物都淹没在水里。富豪只能勉强储存一些,官府却更急于征收粮食。贫穷的人只能忍受饥饿,妻子儿女容易迁徙他乡。他们散向淮河边,随处拾取野生的小米。虽然远离了家乡,但或许可以保全骨肉。东吴原本富饶,近几年却意外凋零。世人不想要繁重的政务,官府为何还要施行暴政?国家自给自足,财赋有深广的来源。免除赋税徭役应该及时,安宁应该普及到鸡狗。谁来负责平抑物价,谁来负责水利工程?荒政固然有其典章,水利也有其书籍。龙蛇尚未驱除,鸿雁还在泽中。即使可以恢复安定,又如何避免困苦的境地。何时水才能退去,我才能收割稻禾。水退后泥土露出,穿上草鞋还能捞虾。我想向朝廷报告,来年不可等待。不必与水争地,就让江水直接流入大海。客人现在听我说,我想要解除你的忧虑。所争的只是一水之隔,民众的气色或许能今恢复。自从唐朝末年以来,吴越地区没有兵器。到了宋朝南迁,淮河和蜀地成为都会。大田连绵不断,居所比拟侯王。锦衣照耀车骑,玉食溢满酒浆。居然成为东南之冠,于是奢侈更加奢侈。搜刮民财自此增多,社会凋敝也因此而起。天难道不怜悯你,有此水患泛滥。要使肥沃的土地贫瘠,民众才能生出善心。岂止生出善心,还要戒除搜刮民财。采集诗歌观察民风,愿意继承太史的职责。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吴中水患的严重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生疾苦和官府的暴政。诗中,“东风一鼓荡,暴雪如颓城”等句生动描绘了水患的惨状,而“富豪仅藏蓄,官府更急粮”则揭示了社会的不公。诗人通过对水患的描写,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对官府暴政的批判,同时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建议,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民本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