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渊四时歌

· 何中
阳乌炎炎焦九土,老农吁嗟气如缕。山中神化出移时,一片閒云半溪雨。 谁家金谷有凉台?葵扇桃笙争自媒。清风却在长松下,不须用智不须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阳乌:指太阳。
  • 炎炎:形容天气非常热。
  • 焦九土:焦,烤焦;九土,指九州,即中国。形容土地因炎热而干裂。
  • 吁嗟:叹息声。
  • 气如缕:形容气息微弱。
  • 神化:神奇的变化。
  • 出移时:过了一会儿。
  • 閒云:悠闲的云。
  • 半溪雨:溪水边的一半雨。
  • 金谷:指富贵的居所。
  • 凉台:供人乘凉的平台。
  • 葵扇:用葵叶制成的扇子。
  • 桃笙:用桃枝编成的席子,用于夏天乘凉。
  • 争自媒:争相自我推荐,这里指葵扇和桃笙争相展示其凉爽的效果。
  • 清风:凉爽的风。
  • 长松:高大的松树。
  • 用智:运用智慧。
  • 用才:运用才能。

翻译

太阳炎热地烤焦了中国的土地,老农叹息着,气息微弱。山中的神奇变化只过了一会儿,一片悠闲的云带来了半溪的雨水。

谁家的富贵居所有凉台?葵扇和桃笙争相展示其凉爽的效果。然而,真正的清风却在高大的松树下,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才能就能享受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炎热天气和自然清凉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清凉的向往和对人工制造凉爽的不屑。诗中,“阳乌炎炎焦九土”描绘了酷热的景象,而“老农吁嗟气如缕”则反映了人们在炎热中的无奈和疲惫。后两句则通过“閒云半溪雨”和“清风长松下”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清凉和宁静,与前文的炎热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不须用智不须才”更是强调了自然的清凉无需人为的智慧和才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对人工造作的批判。

何中

元抚州乐安人,字太虚,一字养正。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学弘深该博。文宗至顺间,应行省之请,讲授于龙兴路东湖、宗濂二书院。有《通鉴纲目测海》、《通书问》、《知非堂稿》。 ► 255篇诗文

何中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