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野纵目
读书万卷不经济,懒境最佳工坐睡。手持绿玉信步行,穿破麦花到林际。
萦回空谷含幽光,隐映深松发清吹。北风掠野牧者谁?牛影参差霜草悴。
一牛閒卧意方安,童子何知鞭已至。回头一望尽天南,高下千峰洒浓翠。
近村远浦合寒霏,落木平林归暮气。世工善画贵逼真,悠悠真境谁能契。
古来文章亦如此,真处看来有深味。竞为幻语欲幻人,敢向人前辨醒醉。
归来归来勿为留,幸有禽声媵予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经济:此处指经世济民,即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能力。
- 绿玉: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绿色的玉石,也可能是指手持的某种绿色物品,如竹杖。
- 萦回:环绕,曲折回旋。
- 幽光:微弱的光线。
- 清吹:清风。
- 参差:不齐的样子。
- 悴:憔悴,枯萎。
- 閒:同“闲”,悠闲。
- 媵:陪伴,伴随。
翻译
读了万卷书却无助于治理国家,懒散的环境最适合坐着打盹。手持绿玉随意行走,穿过麦田的花朵来到树林边缘。 曲折的山谷中光线幽暗,隐约可见深林中清风吹拂。北风掠过田野,放牧的人是谁?牛影交错,枯萎的草地上覆盖着霜。 一头牛悠闲地躺着,心满意足,不知情的童子却已经挥鞭而至。回头望去,天南一片,高高低低的山峰上洒满了浓绿。 近处的村庄和远处的水面被寒雾笼罩,落叶和林木在暮色中归隐。擅长绘画的人贵在逼真,而那悠远的真实境界谁能完全领悟? 自古以来,文章也是如此,真正深刻的地方看来才有深意。争相创作虚幻的言语来迷惑人,敢在人前分辨清醒与醉态。 回来吧,不要停留,幸好有鸟鸣声伴随我归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诗中,“读书万卷不经济”一句,既表达了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超然态度。诗人在自然中漫步,感受着山谷的幽光、深林的清风,以及北风掠过田野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诗的结尾,诗人呼吁自己不要停留,而是伴随着鸟鸣声回归,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世界的超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