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公孙为布被,汉人讥诈廉。 司马亦布被,举世称大贤。 老聃尝有言,俭为天下先。 俭苟不中礼,魏风有遗篇。 大禹古圣人,至德垂简编。 亦有齐晏子,一裘三十年。 何曾独何心,一食费万钱。 末俗不可易,临风兴喟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公孙:指公孙弘,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 讥诈廉:讽刺其廉洁是虚假的。
  • 司马:指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 老聃(dān):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 俭为天下先:节俭是治理天下的首要原则。
  • 魏风:指《诗经》中的《魏风》。
  • 齐晏子:指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 何曾:西晋时期的政治家,以奢侈著称。
  • 喟然:叹息的样子。

翻译

公孙弘用布被,汉朝的人们讽刺他的廉洁是虚假的。司马光也用布被,却受到全世界的称赞为大贤人。老子曾经说过,节俭是治理天下的首要原则。但如果节俭不符合礼节,就像《诗经》中的《魏风》所遗留下来的篇章一样。大禹是古代的圣人,他的至高德行被记载在简牍上。还有齐国的晏婴,一件皮衣穿了三十年。而何曾又是怎样的心态,一顿饭就要花费万钱。这些末世的习俗是难以改变的,站在风中,我不禁感慨万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公孙弘、司马光、大禹和晏婴等历史人物的节俭行为的描述,以及对何曾奢侈生活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于节俭美德的推崇和对奢侈浪费的批判。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引用经典的手法,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结尾的“临风兴喟然”一句,抒发了作者对于时代风气变迁的深深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美德的坚守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朱诚泳

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 13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