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五年九月八日司空戴先生召诸公为白去寺之游归途间张靖州有九日遣怀之作遂次其韵十四首

· 江源
明日重阳至,尚书小宴开。 酒缘知己醉,诗为菊花催。 学士曾留带,高僧漫渡杯。 牛山何用泣,一醉辄忘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公元1488年至1505年。
  • 司空: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代的工部尚书。
  • 戴先生:指当时的司空戴珊。
  • 白去寺:寺名,具体位置不详。
  • 张靖州: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 遣怀:抒发情怀。
  • 次其韵:按照张靖州诗的韵脚作诗。
  • 尚书: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代的部长。
  • 学士:古代官职名,指文学之士,也特指翰林学士。
  • 留带:留下衣带,指留下纪念。
  • 高僧:指有高深修为的僧人。
  • 渡杯:佛教用语,指僧人传递茶杯,象征传递佛法。
  • 牛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处名胜。
  • 一醉辄忘回:一醉之后就忘记回家,形容酒醉后的忘我状态。

翻译

明天就是重阳节,尚书大人设宴款待。 酒因知己而醉人,诗因菊花而激发。 学士曾在此留下纪念,高僧则漫不经心地传递茶杯。 何必像牛山那样悲伤,一醉之后就忘记回家。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重阳节前夕,尚书戴先生设宴邀请文人雅士共游白去寺的情景。诗中通过“酒因知己而醉人,诗因菊花而激发”表达了与知己共饮、赏菊赋诗的愉悦心情。后两句“学士曾在此留下纪念,高僧则漫不经心地传递茶杯”则展现了宴会中的文化氛围和佛教元素。结尾“何必像牛山那样悲伤,一醉之后就忘记回家”则抒发了诗人超脱世俗、忘却尘世烦恼的豁达情怀。

江源

明广东番禺人,字一原。成化五年进士。任上饶知县,清讼狱,百姓感服。迁户部主事,历郎中,清慎自持,且有文誉。以忤权贵出为江西按察佥事。综理屯田水利,烛奸刷弊,不动声色。擢四川副使,乞休归,优游泉石,以诗自娱。卒年七十二。有《桂轩集》。 ► 11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