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亡兄墓

阡兆还经岁,音容不可追。 几时门吏散,今日路人悲。 壑有藏舟处,林馀挂剑枝。 哀哀怜小弟,难忘鹡鸰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阡兆(qiān zhào):墓地。“阡”,指通往墓地的道路。“兆”,指墓地的界域。
  • 音容:声音容貌。
  • 壑(hè):山谷。
  • 藏舟:《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后用以比喻事物不断变化,不可固守。
  • 林馀挂剑枝:用季札挂剑的典故。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出使路过徐国,徐君喜欢季札的剑,季札心里想把剑送给他,但因出使任务未完成,没有把剑送给他。等季札出使回来,徐君已死,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后以此典表示对亡友的追怀及信义。
  • 鹡鸰(jí líng)诗:《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后作“鹡鸰”,以鹡鸰鸟比喻兄弟友爱。

翻译

兄长的墓地我又来祭扫,已经过了一年,他的声音和容貌已不可再追寻。 不知何时守墓的门吏已散去,今日路过的人都为兄长的离去而悲伤。 山谷中有如同藏舟般变化无常的地方,树林中还留有如同季札挂剑般的树枝。 我这个可怜的小弟悲痛哀伤,难以忘怀那表达兄弟情谊的鹡鸰诗。

赏析

这首诗是何景明悼念亡兄的作品,情感真挚深沉。诗的首联通过“阡兆还经岁”点明时间的流逝,同时表达了对兄长音容笑貌的怀念和无法挽回的悲痛。颔联则通过“门吏散”和“路人悲”进一步烘托出悲伤的氛围,显示出兄长的离世对众人的影响。颈联运用“藏舟”的典故和“挂剑”的故事,既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体现了对兄长的深厚情谊和信义的坚守。尾联“哀哀怜小弟,难忘鹡鸰诗”,直接抒发了诗人作为弟弟的哀痛之情,以及对兄弟情谊的珍视,用《诗经》中“鹡鸰诗”的典故,强化了这种手足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悲凉,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兄的思念和哀悼。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