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

忆在成均共携手,泉山门下相知久。 万里恩情若父兄,十年道义惭师友。 君才岂孤一第名,佩刀今作岭南行。 挂帆夜宿天边树,伐鼓朝登海上城。 燕京相逢颜色好,相逢何难别草草。 过家登堂寿礼毕,道予问讯泉山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成均:古代的大学。
  • 泉山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地的山门或城门。
  • 一第名: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即状元。
  • 挂帆:指扬帆起航。
  • 伐鼓:敲鼓,古代行军时常用以壮声势。
  • 海上城:指沿海的城市。
  • 燕京:即北京。
  • 过家:回家。
  • 登堂:进入家中正厅,指回家。
  • 寿礼:为庆祝生日或长寿而举行的仪式。
  • 问讯:问候,打听消息。
  • 泉山老:可能指诗人的老师或长辈,居住在泉山。

翻译

回忆在古代的大学里我们携手同行,在泉山门下我们相识已久。 万里之外的恩情如同父兄,十年的道义让我惭愧于师友。 你的才华岂止于科举的第一名,如今你佩戴着刀剑前往岭南。 夜晚扬帆宿于天边的树下,早晨敲鼓登上沿海的城市。 在北京相遇时我们的面容都很好,相遇不难,但别离却匆匆。 回家后进入正厅庆祝寿礼完毕,代我问候泉山的长者。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何景明送别同知林利正前往潮阳的作品。诗中回忆了两人在成均的相识和深厚的友情,赞扬了林利正的才华和即将开始的岭南之行。通过“挂帆夜宿天边树,伐鼓朝登海上城”的描绘,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壮阔。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别离的无奈和对家乡长者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