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张膳部刘符台游法藏寺

东林地僻无人到,九日天清有伴寻。 在野兴深增感慨,望乡心远慰登临。 丛篁雨飒春墙碧,老桧霜留古殿阴。 共酌昏钟驱马出,独聆风鹤送馀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 法藏寺:寺庙名,具体位置不详。
  • 张膳部刘符台:张膳部和刘符台,两人均为作者的朋友。
  • 东林:指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
  • 在野:指不在朝廷任职,即隐居或闲居。
  • 兴深:兴致深厚。
  • 望乡:思念家乡。
  • 心远:心境远离尘嚣。
  • 登临:登山临水,泛指游览山水。
  • 丛篁:密集的竹林。
  • 雨飒:雨声。
  • 春墙碧:春天的墙壁显得碧绿。
  • 老桧:古老的桧树。
  • 霜留:霜降后留下的痕迹。
  • 古殿阴:古殿的阴影。
  • 共酌:一起饮酒。
  • 昏钟:傍晚的钟声。
  • 驱马出:骑马离开。
  • 独聆:独自聆听。
  • 风鹤:风声和鹤鸣。
  • 馀音:余音,指声音的回响。

翻译

在东林寺这样偏僻的地方,平日里无人到访,但在重阳节这天,天空清朗,我与张膳部、刘符台两位朋友结伴来此寻幽。身处野外,兴致盎然,感慨万千;遥望家乡,心境远离尘嚣,以此慰藉我们的游览心情。密集的竹林在春雨中沙沙作响,春天的墙壁显得碧绿;古老的桧树在霜降后留下了痕迹,古殿的阴影依旧。傍晚时分,我们一起饮酒,听着钟声,骑马离开,独自聆听风声和鹤鸣,余音袅袅。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重阳节与友人游法藏寺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丛篁雨飒春墙碧,老桧霜留古殿阴”等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寺庙秋景图。结尾的“独聆风鹤送馀音”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深远。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情感世界。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