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武林闻失火

九月五日夜,抱衾方熟眠。 半夜闻传呼,巡官敲玉鞭。 连街报遗火,援救喧争先。 老兵起惊讶,烟焰上逼天。 小桶灌滴水,巨索相钩连。 健儿走掠夺,贫富分目前。 孰云可扑灭,况非燎于原。 钱塘辐辏地,居处层楼巅。 版墙不隔尺,万家手可传。 一遭回禄灾,乐岁如凶年。 明朝出闾巷,行听老翁言。 火患尚可延,输官忧酒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qīn):被子。
  • 遗火:意外引起的火灾。
  • (liáo):烧。
  • 辐辏(fú còu):形容人口密集,像车轮的辐条聚集在轴心。
  • 回禄:古代传说中的火神,这里指火灾。
  • 输官:向官府交纳税赋。

翻译

九月五日的夜晚,我正裹着被子熟睡。半夜时分,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呼喊声,原来是巡官敲打着玉鞭在叫喊。紧接着,整个街道都在报告发生了火灾,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去救援。老兵们惊讶地醒来,只见烟火直冲云霄。有人用小桶泼水,有人用巨大的绳索相互连接,试图控制火势。健壮的男子们趁机掠夺财物,贫富之间的差距瞬间显现。然而,这场火灾并非原野上的野火,岂是轻易能够扑灭的?钱塘地区人口密集,居住在高楼之上。墙板之间不过咫尺,万家的手几乎可以相互传递。一旦遭遇火灾,即使是丰收之年也如同凶年一般。第二天早晨,我走出巷子,听到老翁们谈论。他们担心火灾会蔓延,更忧虑如何向官府交纳税赋和酒钱。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代钱塘地区一场突发的火灾及其带来的混乱和忧虑。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诗人展现了火灾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奈和焦虑。诗中“火患尚可延,输官忧酒钱”一句,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即普通百姓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不仅要承受物质损失,还要担忧如何履行对官府的义务,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朱德润

元睢阳人,徙吴中,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 ► 1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