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总咏

· 王哲
斧钁堪擎,随缘斫斸。钢全生就令分局。一司管刮水中金,一司管伐山头玉。 窍子方长,攀儿圆促。头头柄柄常相逐。劈开金母紫芒攒,判通玉祖红光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斧钁 (fǔ jué):斧头。
  • (qíng):举,拿。
  • 斫斸 (zhuó zhú):砍削。
  • 钢全:指钢制工具完备。
  • 分局:分别负责。
  • 水中金:指水中的金属矿物。
  • 山头玉:指山上的玉石。
  • 窍子 (qiào zǐ):指工具的刃口或尖端。
  • 攀儿 (pān ér):指工具的手柄。
  • 头头柄柄:指工具的各个部分。
  • 相逐:相互跟随。
  • 金母:指金属的母矿。
  • 紫芒:紫色的光芒。
  • 玉祖:指玉石的母岩。
  • 红光簇:红色的光芒聚集。

翻译

手持斧头,随意砍削。钢制工具完备,各司其职。一部分负责刮取水中的金属矿物,一部分负责砍伐山上的玉石。 工具的刃口长而尖,手柄圆而短。各个部分相互跟随,不离不弃。劈开金属的母矿,紫色的光芒聚集;判别玉石的母岩,红色的光芒闪耀。

赏析

这首作品以斧钁为引子,通过描述工具的分工与协作,展现了劳动的场景和工具的重要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水中金”、“山头玉”等,形象地描绘了采矿和采石的情景。同时,通过对工具各个部分的细致描写,传达了劳动的精细与协作的和谐。整首诗充满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工具的敬仰,体现了作者对劳动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王哲

金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 635篇诗文

王哲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