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 昆嵛山团庵

· 王哲
做就圈模,且休盖椽。诸公怎晓余方便。水符不向此中行,因缘已至文登县。 各谨持修,速归锻炼。内容显现亲头面。如今款款渐投玄,恁时得得频相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
  • 昆嵛山:山名,位于今山东省文登县西北。
  • 团庵:指集体修行的庵堂。
  • 圈模:指庵堂的规划或设计。
  • 盖椽:指建造房屋。椽,音chuán,指屋架上承瓦的木条。
  • 水符:指道教中的一种符咒,用于驱邪避害。
  • 因缘:佛教术语,指事物生起或坏灭的辅助条件和直接原因。
  • 文登县:地名,今属山东省威海市。
  • 持修:指持守修行。
  • 锻炼:指修炼身心。
  • 内容显现:指修行成果的显现。
  • 亲头面:指亲自见面。
  • 款款:慢慢地。
  • 投玄:指深入探究道教的玄妙。
  • 恁时:那时。
  • 得得:频频,常常。

翻译

完成了庵堂的规划,暂时不必急着建造。各位同修怎能理解我这样做的方便之处。水符的效力不在此地发挥,因为我们的因缘已经到了文登县。

大家各自谨守修行,迅速回归修炼。修行的成果将会亲自显现。现在我们慢慢地深入探究道教的玄妙,那时我们将会频繁相见。

赏析

这首作品是元代道士王喆所作,表达了他对修行和道教玄妙的理解。词中提到庵堂的规划已完成,但不必急于建造,暗示修行之路重在内心而非外在形式。他提到“水符不向此中行”,意味着修行之地已定,即文登县,这里的“因缘”指的是修行者与修行地的契合。最后,他鼓励同修们深入修炼,期待修行成果的显现,并表达了对未来频繁相见的期待,体现了道士间深厚的情谊和对道教玄妙的共同追求。

王哲

金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 6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