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歌为馀干周隐君作隐君早岁江湖中有半山行藁三十年晚归冠山终老焉
番阳台上生春草,湖外之山为谁好。
沧波日日送征帆,多少行人此中老。
翁昔少年初远游,吴楚东南事幽讨。
江海诗名三十年,尽揽风烟入行稿。
归卧冠山一半云,知足由来合天道。
黄金似水供岁时,白发如霜照清昊。
却留一半与诸君,若个似翁归亦早。
傍人错比争墩翁,翁若闻之应绝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馀干:地名,今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
- 隐君:隐士,指周隐君。
- 冠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应为周隐君归隐之地。
- 番阳台: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湖外之山:指湖以外的山。
- 幽讨:深入探寻。
- 行稿:旅行中记录的诗文。
- 合天道:符合自然规律。
- 清昊:天空。
- 争墩翁:指与周隐君相似的隐士。
翻译
番阳台上春草生机勃勃,湖外的山峦为何如此美好。 日复一日,沧波送别远行的帆船,多少旅人在此间老去。 周隐君年轻时初次远游,深入吴楚东南之地探寻幽秘。 三十年来,他在江海间留下了诗名,将风烟景色尽收行稿。 如今归隐冠山,半山云雾中知足常乐,这正是自然的道理。 岁月如流金,时光匆匆,白发如霜映照着清澈的天空。 他却留下一半的风景与诸君共享,谁又能像他那样早早归隐呢。 旁人或许会错比他为争墩的隐士,若他听到这样的比喻,定会笑倒。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周隐君从少年远游到晚年归隐的生活轨迹,通过对比江湖与山林,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满足。诗中“归卧冠山一半云,知足由来合天道”体现了隐士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末句以幽默的笔触,通过旁人的误解,展现了隐君超然物外的心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