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七首

昔闻楚山人,服毳而冠鹖。 危坐古松根,不饥亦不渴。 颜色白如玉,千岁如电抹。 我行不惮远,晨去披裋褐。 平生恋着心,恩爱资妙割。 开口谅来意,丹鼎分圭撮。 相看语未了,冉冉翔木末。 归来问故人,云山渺空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服毳(cuì):穿着粗糙的毛皮衣服。
  • 冠鹖(hé):戴着鹖鸟羽毛装饰的帽子。
  • 危坐:端坐。
  • 裋褐(shù hè):粗布衣服。
  • 丹鼎:炼丹的炉子。
  • 圭撮(guī cuō):古代量词,指极小的量。
  • 冉冉:慢慢地。
  • 翔木末:在树梢上飞翔。

翻译

从前听说楚山中有一位隐士,穿着粗糙的毛皮衣服,戴着鹖鸟羽毛装饰的帽子。他端坐在古老的松树根旁,既不感到饥饿也不感到口渴。他的脸色白皙如玉,虽然已经千岁,但看起来就像闪电一样迅速。我不怕路途遥远,清晨出发,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访他。我心中充满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精妙的指导。我开口诚恳地表达我的来意,希望能从他的丹鼎中分得一点炼丹的秘方。我们还没说完话,他就已经慢慢地飞到了树梢之上。我回来后询问其他隐士,他们说那片云山已经渺无踪迹,空阔无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人隐士的敬仰。通过描述楚山人的形象和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诗中的楚山人形象神秘而超然,他的生活方式和外貌特征都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诗人通过与楚山人的短暂交流,感受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和神秘,但最终却发现这种生活如同云山一般遥远而不可及,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复杂情感。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