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十二韵
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
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
建都分魏阙,下韶辟荆门。
恐失东人望,其如西极存。
时危当雪耻,计大岂轻论。
虽倚三阶正,终愁万国翻。
牵裾恨不死,漏网荷殊恩。
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
穷冬客江剑,随事有田园。
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
衣冠空穰穰,关辅久昏昏。
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苍生:指百姓。
- 苏息:恢复生机,得到休息。
- 胡马:指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
- 乾坤:天地,这里指国家。
- 云台:汉代宫中的高台,这里指朝廷。
- 黄屋:皇帝的车驾,代指皇帝。
- 魏阙:古代宫门外的阙楼,这里指朝廷。
- 下韶:下达诏令。
- 荆门:地名,这里指边疆地区。
- 东人望:东方人民的期望。
- 西极:西方的边疆。
- 三阶:指朝廷的三公,即最高官职。
- 万国翻:各国动荡不安。
- 牵裾:牵动衣襟,表示悲痛。
- 漏网:逃脱法网。
- 荷殊恩:承受特别的恩典。
- 汉庭哭:汉朝宫廷的哭泣,指国家的不幸。
- 湘水魂:湘江的灵魂,指屈原。
- 穷冬:严冬。
- 江剑:江边的剑,指战争。
- 随事:随着时事。
- 风断青蒲节:风吹断了青蒲的节,比喻国家的危难。
- 霜埋翠竹根:霜覆盖了翠竹的根,比喻国家的困境。
- 衣冠:指士大夫。
- 关辅:关中和辅地,指国家的中心地带。
- 长安日:长安的阳光,指皇帝的恩泽。
- 北原:北方的平原,指边疆地区。
翻译
百姓尚未恢复生机,胡人的马匹遍布半个国家。 在朝廷中商议,谁来扶持皇帝的尊严。 建立都城,分设朝廷,下达诏令开辟边疆。 担心失去东方人民的期望,又怎能不顾西方的边疆。 时局危急,应当雪耻,重大决策岂能轻率讨论。 虽然朝廷的三公正直,但终究担心各国动荡。 牵动衣襟,悔恨未能死谏,逃脱法网,承受特别的恩典。 永远辜负了汉朝宫廷的哭泣,遥望屈原的湘江之魂。 严冬时节,客居江边,随着时事,拥有田园。 风吹断了青蒲的节,霜覆盖了翠竹的根。 士大夫空有衣冠,国家的中心地带长久昏暗。 愿长安的阳光,光辉照耀北方的边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当时国家危机的深刻反思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诗中,杜甫通过对“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国家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他提出“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表达了对朝廷决策的关切和对皇帝尊严的担忧。诗的后半部分,杜甫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整首诗语言凝重,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和深沉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