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京兆府试官任文学先辈

· 李频
高兴每论诗,非才独见推。 应当明试日,不比暗投时。 出口人皆信,操心自可知。 孤单虽有托,际会别无期。 取舍知由己,穷通断在兹。 贱身何足数,公道自难欺。 泽国违甘旨,渔舟积梦思。 长安未归去,为倚鉴妍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兴:这里指愉快的心情。
  • 非才:不是才华。
  • 见推:被推荐。
  • 明试:公开的考试。
  • 暗投:私下投递。
  • 操心:内心所想。
  • 孤单:孤独无助。
  • 有托:有所依靠。
  • 际会:相遇的机会。
  • 取舍:选择与放弃。
  • 穷通:困厄与显达。
  • 贱身:谦称自己的身份。
  • 公道:公正的道理。
  • 泽国:水乡之地。
  • 违甘旨:违背了美好的食物。
  • 渔舟:渔船。
  • 积梦思:积累了思念之情。
  • 长安:唐朝的都城,今西安。
  • 鉴妍媸:鉴别美丑。

翻译

每次心情愉快地谈论诗歌,虽然不是才华横溢,却总能得到推荐。应该在公开考试的日子里展现自己,而不是在私下投递时。说出的话人们都相信,内心的想法只有自己知道。虽然孤独无助,但总算有所依靠,只是相遇的机会却遥遥无期。选择与放弃,困厄与显达,都取决于自己。我这卑微的身份何足挂齿,公正的道理自是难以被欺骗。离开了水乡之地,违背了那里的美食,渔船上积累了我对那里的思念。长安还未回去,只能依靠自己的眼光来鉴别美丑。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诗中,“高兴每论诗,非才独见推”展现了诗人对诗歌的深厚情感,而“应当明试日,不比暗投时”则体现了诗人对公平竞争的渴望。后文中的“取舍知由己,穷通断在兹”更是强调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期待。

李频

李频

李频,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後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