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道德
道,德。清虚,玄默。生帝先,为圣则。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既鼓铸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踰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虚:指清净虚无的境界。
- 玄默:深邃而沉默。
- 帝先:指在帝王之前,即先于一切存在。
- 圣则:圣人的法则。
- 抟(tuán):捏成团。
- 至德:最高的道德。
- 洗心:净化心灵。
- 息虑:停止思虑。
- 知白守黑:知道光明却守住黑暗,比喻知道正义却坚守隐忍。
- 鼓铸:比喻培育、塑造。
- 乾坤:天地。
- 品物:万物。
- 充仞:充满。
- 高拱:高坐不动,形容无为而治。
- 垂衣:形容无为而治,比喻不劳而治。
- 不忒:没有差错。
- 四海之主:国家的统治者。
- 万夫之特:万人中的杰出者。
- 皓齿青娥:指美丽的女子。
- 伐命之斧:比喻致命的诱惑。
- 奇谋广智:高超的智谋。
- 盗国之贼:篡夺国家的人。
- 轩后:指黄帝,古代帝王。
- 清静自化:清净无为而自然变化。
- 皋陶:古代贤臣,以公正著称。
- 迈种:超越种植,比喻超越常人的德行。
- 温恭允塞:温和恭敬,充实坚定。
- 圆清方浊:指天地的清浊。
- 九流五常:指各种学派和道德规范。
- 理家理国:治理家庭和国家。
- 踰绳墨:超越常规。
- 仲尼:孔子。
-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无憾。
翻译
道德,清净虚无,深邃而沉默。它存在于一切帝王之前,是圣人的法则。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也无法将其捏成团。最高的道德是无为的,但人们常常感到困惑。需要净化心灵,停止思虑,知道光明却守住黑暗。百姓日常使用却不自知,上等士人勤奋实践必能成功。它塑造了天地万物,充满东西南北。
三皇无为而治,五帝无为而治无差错。用心体会的人成为国家的统治者,身体力行的人成为万人中的杰出者。美丽的女子可能是致命的诱惑,高超的智谋者可能是篡夺国家的人。不如黄帝那样清净无为自然变化,不如皋陶那样超越常人的德行,温和恭敬,充实坚定。
因此可以超越天地的清浊,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何止是在各种学派和道德规范中治理家庭和国家。难道没听说过天地在道德面前也无法保持清宁,难道没听说过道德在天地面前也能超越常规。
难道没听说过孔子说过,早上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无憾,所以这些道德原则历经百王,万古流传,人们不敢有片刻的背离。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阐述了道德的本质和作用,强调了道德的无形无象和普遍性。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和人物的道德实践,诗人表达了对道德无为而治的理想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伐命之斧”和“盗国之贼”,生动描绘了道德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道德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