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胶山下雪晴

一夜雪深二尺强,石人堕指冰蚕僵。犹喜金乌两翅冻不折,天明飞出海上之扶桑。 老夫晨起胶山下,风景看来浑似画。连山万顷玉为田,隔水数家银作舍。 田中筑城团义兵,日高未饭饥肠鸣。黄泥冻地硬如铁,白柄短锄铿有声。 不辞受寒饿,但恐亏工程。将军踏雪来点名,万夫鹄立颤且惊。 马前壮士五色□,棒头性命鹅毛轻。余生悔不习兵法,雪夜擒吴书奏捷。 客阎抱膝漫悲歌,奈尔义兵寒若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西胶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谢应芳:元代诗人。
  • 冰蚕:传说中的一种生物,此处比喻极寒。
  • 扶桑:神话中的东方神木,太阳升起的地方。
  • (kēng):形容金属撞击声。
  • 鹄立:像鹄一样站立,形容整齐站立。
  • 颤且惊:颤抖并感到惊恐。
  • 五色□:此处可能指五色旗,代表不同的军队或方向。
  • 鹅毛轻:比喻性命不值一提。
  • 客阎:客居他乡。

翻译

一夜之间,雪深达二尺多,连石头人也会冻掉手指,冰蚕也会僵硬。幸好太阳的两翅没有被冻断,天亮时它飞向海上的扶桑树。 我早晨起来在胶山下,风景看起来就像一幅画。连绵的山脉被雪覆盖,像是万顷玉田,隔水几家银色的房子。 田中筑起了城墙,集结了义兵,日头已高,他们还未吃饭,饥肠辘辘。黄泥冻地硬如铁,白柄的短锄撞击地面发出铿锵声。 不怕受寒挨饿,只担心工程进度。将军踏雪来点名,万夫整齐站立,颤抖并感到惊恐。 马前的壮士手持五色旗,他们的性命在棒头下轻如鹅毛。我后悔没有学习兵法,雪夜擒吴,书写捷报。 客居他乡,我抱着膝盖漫无目的地悲歌,无奈这些义兵在寒冷中如何是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代诗人谢应芳在西胶山下雪后的景象,通过对比自然美景与人间苦难,展现了战争与寒冷对普通士兵的严峻考验。诗中,“一夜雪深二尺强”等句生动描绘了严寒的天气,而“田中筑城团义兵”则反映了战时的紧张与艰辛。诗人的内心悔恨与对士兵的同情交织,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

谢应芳

谢应芳

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字子兰。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