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汪定海二首

· 戴良
故人忽已别,兀兀吾何适? 暮投甬东路,不见往来迹。 古寺静修廊,空斋冷虚壁。 独有阶上苔,犹如旧时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兀兀:(wù wù),形容孤独、茫然的样子。
  • 甬东:地名,今浙江舟山群岛一带。
  • 空斋:空荡荡的书房。

翻译

老朋友忽然间就分别了,我孤独茫然,不知该去往何方。 傍晚时分,我投宿在甬东的路上,却看不到任何往来的踪迹。 古老的寺庙静静地立着,修长的走廊显得格外幽静,空荡荡的书房里,墙壁也显得冷清而空虚。 只有台阶上的苔藓,依旧保持着往日的碧绿。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离别的深深怀念与孤独感。诗中,“兀兀吾何适”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故人离去而感到的迷茫和无助。后文通过对甬东路上、古寺静廊、空斋冷壁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最后,以阶上苔藓依旧碧绿作结,既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透露出对故人不变情谊的期盼。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