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夷篇

大邦浙河西,吴郡称第一。淮夷著柘黄,来作豺虎窟。 交邻无善道,西顾无勍敌。一鹗婴网罗,同气顿萧瑟。 正朔仍奉汉,天恩满床笏。赋粟岁倍蓰,郿坞金日积。 非无舶䑲风,海运不挂席。包藏狼子心,反覆莫可测。 台阁两重臣,忍为枭獍食。井蛙自尊大,出入复警跸。 爱弟宠且骄,开府门列戟。提兵几百万,势热手可炙。 甲第连青云,圊溷东丹碧。瑶池长夜饮,《天魔舞》倾国。 帷幄皆面谀,忠鲠即麾斥。权门竞豪奢,婪婪务怀璧。 淮南旧巢穴,坐视成弃掷。出师理侵疆,所向辄败绩。 邻兵贾馀勇,一举数州得。群凶纳降去,孤城独坚壁。 奈何围数重,楼橹比如栉。炮车拂云汉,昼夜飞霹雳。 宠弟既齑粉,左右皆股栗。短兵屡相接,苗獠与戮力。 南濠百花洲,流血水尽赤。闭关甫期月,人面多菜色。 蔬食犹八珍,骸骨爨下析。众叛已不知,豕突犹亲出。 前徒忽投戈,回骑不数匹。一炬齐云楼,妻子随烟灭。 缚虎送台城,咆哮气方息。嗟哉尔淮夷,亡命起仓卒。 衡行十五载,贵富亦已极。雕墙底灭亡,斯理信勿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淮夷:古代对淮河流域非华夏族群的称呼,这里指元末的割据势力。
  • 柘黄:柘木的黄色,这里指淮夷的标志色。
  • 勍敌:强敌。
  • :一种猛禽,比喻英才。
  • 网罗:捕捉鸟兽的工具,比喻法网或困境。
  • 正朔:正月初一,指代朝廷。
  • 床笏:官员上朝时所执的手板,这里指官员的尊荣。
  • 倍蓰:数倍。
  • 郿坞:地名,这里指财富积累之地。
  • 舶䑲:大型船只。
  • 挂席:指船只停泊。
  • 枭獍:传说中的恶鸟恶兽,比喻恶人。
  • 警跸:古代帝王出行时,侍卫为保护安全,禁止行人通行。
  • 开府:设立府署,自选僚属。
  • 圊溷:厕所。
  • 瑶池:神话中的仙境,这里指奢华的宴会场所。
  • 《天魔舞》:一种舞蹈。
  • 麾斥:排斥。
  • 婪婪:贪婪的样子。
  • 坐视:袖手旁观。
  • 楼橹:古代军中用以瞭望、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
  • 齑粉:细粉,比喻破碎。
  • 苗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八珍:指精美的肴馔。
  • 爨下析:指柴火下的人骨,比喻极度贫困。
  • 豕突:像猪一样乱窜,比喻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 前徒:前面的士兵。
  • 台城:古代城池名。
  • 仓卒:匆忙。
  • 衡行:横行。
  • 雕墙:华丽的墙壁,比喻奢侈的生活。
  • 底灭亡:导致灭亡。
  • 斯理信勿忒:这样的道理确实没有差错。

翻译

在浙河西的大邦,吴郡被认为是第一。淮夷穿着柘黄色的衣服,来这里建立了他们的巢穴。他们没有与邻国和平相处的良策,西方也没有强大的敌人。一只鹗鸟被困在网中,同类的气息顿时变得凄凉。他们仍然奉行汉朝的正朔,天恩如同满床的笏板。每年赋税是往年的数倍,郿坞的金银日积月累。虽然有大型船只,但海上运输却不再挂帆。他们包藏着狼子野心,反复无常,不可预测。朝廷中的两重臣,忍心成为恶人的食物。井底的青蛙自视甚高,出入都有警卫。爱弟被宠且骄横,设立府署,门前排列着戟。手握几百万兵力,势力炙手可热。甲第高耸入云,厕所都装饰着东丹碧。在瑶池长夜饮宴,《天魔舞》倾国倾城。帷幄之中都是面谀之人,忠言即被排斥。权门竞相奢侈,贪婪无厌。淮南的旧巢穴,坐视不管,任其废弃。出师治理边疆,所到之处总是失败。邻国的士兵余勇可贾,一举夺取数州。群凶纳降而去,孤城独自坚守。然而被重重包围,楼橹密布如梳齿。炮车触及云汉,昼夜不停地发出霹雳声。宠弟已经粉身碎骨,左右的人都战栗不已。短兵相接,苗獠也参与战斗。南濠的百花洲,流血使得水都变红。闭关仅仅一个月,人们面色如菜。蔬食被视为八珍,骸骨在柴火下被烧成灰。众人已经叛变却不知,像猪一样乱窜仍然亲自出马。前面的士兵突然放下武器,回骑的马匹不多。一把火烧了齐云楼,妻子儿女随之烟消云散。将老虎缚送到台城,咆哮的气息方才平息。哎呀,你们这些淮夷,仓促起事。横行了十五年,富贵也达到了极点。华丽的墙壁导致了灭亡,这样的道理确实没有差错。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末淮夷势力的兴衰历程,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淮夷从崛起到灭亡的全过程。诗中,淮夷的奢侈、骄横、反复无常以及最终的灭亡被深刻地刻画出来,反映了作者对权力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深刻批判。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对忠良被排斥、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强烈历史感和现实批判意义的佳作。

谢应芳

谢应芳

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字子兰。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