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新居

· 戴良
挈杖去中林,卜宅江之边。 江边多故庐,改筑架斯椽。 左右皆废墟,南北尽颓垣。 昔人固不留,遗迹尚依然。 因之悟物理,盛衰恒递迁。 世既异市朝,海亦变桑田。 古来皆有是,念此一长叹。 何以慰我怀,斗酒倾前轩。 百世非所知,聊且乐当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挈杖(qiè zhàng):手提拐杖。
  • 卜宅:选择居住的地方。
  • 斯椽(chuán):这些屋梁。
  • 颓垣(tuí yuán):倒塌的墙壁。
  • 物理:事物的道理。
  • 递迁:依次变迁。
  • 市朝:市场和朝廷,泛指人世。
  • 桑田:比喻世事变迁。
  • 斗酒:一斗酒,形容少量酒。
  • 前轩:前面的走廊。

翻译

手提拐杖前往林中,选择江边作为居住地。江边有许多旧屋,我改建了这些屋梁。四周都是废弃的土地,南北都是倒塌的墙壁。虽然前人已经不在,但他们的遗迹依旧存在。这让我领悟到事物的道理,盛衰总是在不断变迁。世间已经不同于往昔的市场和朝廷,海洋也变成了桑田。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想到这里我不禁长叹。如何安慰我的心情呢?就在前廊倒上一斗酒。百世之后的事情我无法预知,暂且享受当下的快乐吧。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江边选择新居的情景,通过对周围废墟和遗迹的观察,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中“因之悟物理,盛衰恒递迁”一句,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结尾的“百世非所知,聊且乐当年”则透露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认为未来不可预知,应当珍惜眼前的快乐。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