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风舒先生客居棠溪袁仲素家见示竹帘诗戏作问答二首
剡竹吾问君,班班为谁设。
一登君子堂,迥与凡界绝。
陂龙鳞故鲜,湘娥泪犹热。
既能露文章,匠手安得辍。
所怜无可娱,如伴枯禅灭。
千金散红裙,一镜垂白发。
定非夏侯衣,高堂挂秋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阆风: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舒先生: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
- 棠溪:地名,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 袁仲素: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
- 剡竹:指用剡溪(浙江嵊州的一条河)的竹子制作的竹帘。
- 班班:形容竹帘上的竹片排列整齐。
- 迥:远。
- 陂龙鳞:比喻竹帘上的竹片像龙鳞一样排列。
- 湘娥:指湘水女神,这里比喻竹帘上的竹片像湘娥的泪痕。
- 露文章:指竹帘上的竹片显露出美丽的纹理。
- 匠手:指制作竹帘的工匠的手艺。
- 枯禅:指枯燥无味的禅修生活。
- 千金散红裙:形容女子穿着华丽,花费巨大。
- 夏侯衣:夏侯是指夏侯惇,夏侯衣可能指夏侯惇的衣服,这里比喻华丽的衣服。
- 高堂挂秋月:形容竹帘挂在高堂之上,如同挂着秋天的月亮。
翻译
我向您询问,这用剡溪竹子制作的竹帘,整齐排列的竹片是为了谁而设?一旦挂上君子之堂,便与尘世的喧嚣隔绝。竹帘上的竹片如同龙鳞般鲜亮,又似湘水女神的泪痕依旧温热。竹帘显露出美丽的纹理,工匠的手艺怎能停歇?可惜它无法带来更多的娱乐,就像陪伴着枯燥的禅修生活。虽然有女子穿着华丽的红裙,但镜中垂下的却是白发。这竹帘绝非华丽的夏侯衣,而是高堂之上挂着的秋月。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竹帘的描绘,展现了其与尘世的隔绝以及美丽纹理的显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如“陂龙鳞”、“湘娥泪”,生动地描绘了竹帘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比华丽的红裙与垂下的白发,以及夏侯衣与秋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竹帘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竹帘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