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石草堂图赠黄松江

连山断若缺,一溪百余折。古松三四株,爪秃骨半枯。 闻道闽山乃有此,谁将辇载来东吴。松江太守好静者,迹在风尘心在野。 苦欲还山未得还,故托良工为摹写。太守昔年卧茅荆,日日看山无俗情。 醉来向东拜白石,誓与此石同死生。岂谓金门被羁束,复向名藩分虎竹。 横金衣锦世无比,太守只言非所欲。乃知碧山不负吾,驷马高盖胡为乎。 有时吏散重门闭,焚香独隐鸟皮几。披图相对一莞然,不觉逍遥数峰里。 樵人渔子似相识,手招两鹤势欲起。扁舟却在窗户间,便欲乘虚泛清泚。 真邪假邪何足问,世间万事亦寄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连山:连绵的山脉。缺:断裂处。折:弯曲。爪秃:树枝光秃。辇:古代的一种车。松江:人名,指太守黄松江。良工:指善于绘画的人。茅荆:茅草和荆棘。俗情:世俗的情感。白石:山名。金门:指官职。名藩:指名门望族。胡为:为何。逍遥:自在。樵人:砍柴的人。似相识:似乎相识。扁舟:小船。乘虚泛清泚:乘虚而泛舟于清澈的水中。

翻译

连绵的山脉像是中间有一处断裂,一条小溪蜿蜒百余个弯曲。几棵古老的松树,有些树枝光秃,有些树干半枯。听说在闽山有这样的景致,谁会用车辇把它带到东吴呢。松江太守是一个喜欢宁静的人,他的足迹在尘世中,心却在山野之间。他苦欲归山却未能如愿,所以请良工来模写。太守往昔躺卧在茅草和荆棘之间,日日看山,心中没有世俗情感。醉酒后向东边拜白石,发誓与这块石头同生共死。谁曾想金门束缚着他,再次被分派到名门之中。虽然身披锦衣金甲世间无比,太守却说这并非他所愿。这时候宝马高盖何足挂齿,太守只言不合心意。有时官吏散去,重门紧闭,他点香独自隐居在鸟皮几旁。展开图画对着看,不知不觉就逍遥于数座山峰之间。砍柴的人和渔夫似乎相识,他们手招着两只鹤,仿佛要起飞。小船却停泊在窗户之间,似乎想要乘虚而泛舟于清澈的水中。真的假的又何足问,世间万事也只是过眼云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太守黄松江的山水之居,表现了他追求自然与清静的生活态度。诗中通过描绘连绵的山脉、古松、白石等景物,展现了太守的清高之气。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将太守的心境和生活状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对自然、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唐顺之

唐顺之

明常州府武进人,字应德,一字义修,称荆川先生。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曾协助总督胡宗宪讨倭寇,谓御敌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受祸。曾亲率舟师,邀敌于长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户镗、刘显赴援,亲跃马布阵,持刀直前。以功升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学问广博,通晓天文、数学、兵法、乐律等,兼擅武艺,提倡唐宋散文,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有《荆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