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乍浦下海至舟山入舟风恶四鼓发舟风恬日霁波面如镜舟人以为海上罕遇是日行六百五十余里

岛夷频不静,玉节远何之。 誓清万里寇,敢惮一身危。 闽卒精风候,吴儿惯水嬉。 黄头纷百队,白羽扬千旗。 击鼓灵鼍应,挥戈海若随。 龙惊冬不蛰,鲛畏昼停丝。 昨夜波朝怒,中宵云雾披。 天澄镜光发,风嫩縠纹滋。 邹衍瀛洲数,庄生秋水词。 乾坤元莽阔,人世自牵羁。 已傍渔山泊,还寻马迹期。 日升看晷转,途变识针移。 双屿厓门险,半洋礁石奇。 从来惟贼路,今日有王师。 待献经营绩,三山勒一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浦下海(pǔ xià hǎi):从浦江下到海上。舟风(zhōu fēng):船行的风力。四鼓(sì gǔ):古代计时法,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鼓,四鼓即指凌晨。舟人(zhōu rén):船上的人。

岛夷(dǎo yí):指海外的蛮夷。玉节(yù jié):指玉制的节杖,这里比喻高尚的品质。万里寇(kòu):指入侵的敌寇。闽卒(mǐn zú):闽地的士兵。吴儿(wú ér):吴地的人。黄头(huáng tóu):指头戴黄色头巾的士兵。白羽(bái yǔ):指身披白色羽毛的士兵。鼍(tuó):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形似龟,有龙头,龟身,虎爪,鱼尾。邹衍(zōu yǎn):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曾到过海外。庄生(zhuāng shēng):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曾到过海外。

翻译

自从从浦江下海到舟山入海,船上的风势在凌晨四点时变得狂暴。船上的人们以为在海上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天行驶了六百五十多里。

岛上的蛮夷时常不安宁,高尚的品质何处去了。发誓要清除万里之外的敌寇,敢于面对一身的危险。闽地的士兵精于观风候,吴地的人习惯于水上嬉戏。头戴黄巾的士兵成百队队,身披白羽的士兵扬起千面旗帜。击鼓时,神兽鼍应声而动,挥舞戈,海水仿佛随之而动。龙惊冬天不蛰伏,鲛鱼畏惧白天停止游动。昨夜海浪愤怒,半夜云雾散去。天空清澈如镜,微风轻轻吹拂水面。邹衍曾到过瀛洲数次,庄生写下了关于秋水的诗篇。天地辽阔无边际,人世间却被羁绊所困。曾在渔山泊畔停留,如今又在寻找马迹的过程中期待着。看着太阳升起,观察日晷的转动,路途的变化让人认清了方向。双岛之间的门户险要,半海之中礁石奇异。一直以来只有盗贼的路线,如今却有了王师的到来。等待着献上经营的成果,三座山峰上刻下一块石碑。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征战场景,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海上征战的激烈和壮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于海上征战的热衷和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

唐顺之

唐顺之

明常州府武进人,字应德,一字义修,称荆川先生。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曾协助总督胡宗宪讨倭寇,谓御敌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受祸。曾亲率舟师,邀敌于长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户镗、刘显赴援,亲跃马布阵,持刀直前。以功升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学问广博,通晓天文、数学、兵法、乐律等,兼擅武艺,提倡唐宋散文,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被称为“唐宋派”。有《荆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