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
八十随形好,相有三十二。
四谛及三乘,同一无生智。
名为一合相,非是人同类。
凡夫共佛同,一体无有异。
若论心与境,悬隔不相似。
凡夫惟妄想,攀缘遍天地。
常怀三毒心,损他将自利。
佛心常慈悲,善恶无有二。
蠢动诸众生,心同一子地。
六识空无生,六尘将布施。
意根成妙觉,七识平等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八十随形好:指佛的八十种细微的美好特征。
- 相有三十二:指佛的三十二种显著的特征。
- 四谛:佛教中的苦、集、灭、道四真理。
- 三乘:指佛教中的声闻、缘觉、菩萨三种修行途径。
- 无生智:指超越生死的智慧。
- 一合相:指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性。
- 三毒心:指贪、嗔、痴三种烦恼。
- 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界刺激。
- 意根:指意识的根源。
- 妙觉:指高度的觉悟。
- 七识:指第七识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根源。
- 平等智:指认识到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的智慧。
翻译
佛有八十种随形的美好特征,以及三十二种显著的特征。四谛和三乘,都指向同一超越生死的智慧。这被称为一切法因缘和合的相,不是指与人类相同。凡夫与佛实际上是同一体,没有本质的不同。但若论及心与境,它们之间有着悬殊的差异。凡夫常常陷入妄想,攀缘于天地间的一切。他们常怀贪、嗔、痴三种烦恼,损害他人以利自己。而佛心则常怀慈悲,对善恶没有分别。所有众生,无论多么微小,其心都如同对待自己的独子一样。六识归于空无生,六尘则被用来布施。意根达到高度的觉悟,第七识末那识则成就了平等无差别的智慧。
赏析
这首诗偈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即众生与佛的本质相同,但心境与行为却有天壤之别。诗中通过对比凡夫与佛的心态和行为,强调了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诗偈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具体的佛教术语,如“四谛”、“三乘”、“无生智”等,传达了深奥的佛教思想。整体上,这首诗偈是对佛教修行目标和方法的精炼表达,旨在引导读者超越世俗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觉悟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