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柳州食虾蟆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
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
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疱。
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
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
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
虽蒙句践礼,竟不闻报效。
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
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
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
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
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虾蟆:同“蛤蟆”。
- 脊皴疱:脊背皮肤皱起像疮疱。皴(cūn)。
- 跳踯(zhí):跳跃。
- 泞淖(nìng nào):泥泞,泥沼。
- 叵堪:不堪。叵(pǒ)。
- 钓罩:捕鱼或捉虫的竹器。
- 豢豹:喂养的豹。豢(huàn)。
翻译
蛤蟆虽然在水中居住,但水却改变了它的模样。勉强称它为青蛙或蛤蟆,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虽然它有两条长腿,无奈脊背皮肤皱起像疮疱。它跳跃虽然能跳得很高,但心思总离不开泥泞之地。它的鸣声相互呼应,毫无道理只是在喧闹。这是周公都不能忍受的,洒灰留下了典故教导后人。我抛弃忧愁来到海边,一直希望能睡着不醒来。不能忍受它的同类太多,吵得耳朵像惊爆一样。它们确实能败坏人的兴致,还善于扰乱人们的学习。它们虽然曾受到勾践的礼遇,但最终也没听说有什么回报。在元鼎年间有一场大战,谁强谁弱谁失败谁胜利。居然能够成为鼎中的美味,难道不是侮辱了钓鱼的罩子。我起初难以下咽,近来也能稍微吃一点了。常常害怕沾染蛮夷的习俗,失去了平生的喜好乐趣。而你又为什么,甘心吃它就像吃被喂养的豹。狩猎比较务必与俗人相同,保全自身才算是孝道。悲哀啊思考得这么深刻,还没见到你有回头的迹象。
赏析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对虾蟆进行了描写与讽刺。诗中既描写了虾蟆的形态和习性,如“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等,又通过写周公不堪其扰洒灰、其叫声吵闹、能败兴致乱学校等,对虾蟆进行了调侃和批判。后又提到虾蟆曾被勾践礼待却未闻回报,以及“居然当鼎味”的境遇,还提到自己对吃虾蟆从起初难以下咽到稍能接受的变化。最后对友人“甘食比豢豹”表示疑惑,认为应遵循孝道和保持自身的喜好。整首诗构思奇特,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在看似轻松调侃的语气中表达出一定的思考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