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筠轩为源上座题

· 孙蕡
篁竹本修修,僧房分外幽。 祇园栽未合,因地养初稠。 苦节头陀行,虚心般若舟。 禅馀金粉落,定起箨龙抽。 渭叶慈云护,湘枝法雨流。 斜穿瘗雁塔,高过讲经楼。 色映菩提静,阴连薝卜浮。 军持浇记日,山偈刻知秋。 挂衲疏萤入,煎茶病鹤愁。 个繁教略洗,篱缺更须求。 腊纪应同祖,清缘或共修。 移床看翠葆,斫汗试银钩。 玉版供香积,渔竿拂石头。 风幡摇琐碎,月磬和萧飕。 阅岁开荒径,寻盟到野鸥。 闲门邀蒋诩,精舍候王猷。 石上摊棋局,林边列酒瓯。 素琴调白雪,彩笔画沧洲。 兴与梅花共,心同造物游。 更须三内翰,飞锡问扬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篁竹:竹子的一种,这里泛指竹子。
  • 修修:形容竹子挺拔的样子。
  • 祇园:指佛教寺院。
  • :茂密。
  • 苦节:指僧人苦行的生活。
  • 头陀:指苦行僧。
  • 般若:佛教术语,指智慧。
  • 禅馀:禅修之余。
  • 箨龙:竹笋的别称。
  • 渭叶:指渭水边的竹叶。
  • 湘枝:指湘江边的竹枝。
  • 瘗雁塔:埋葬雁的塔,这里指寺院中的塔。
  • 讲经楼:寺院中讲经的地方。
  • 菩提:佛教术语,指觉悟。
  • 薝卜:一种香花。
  • 军持:僧人用的水瓶。
  • 山偈:山中的佛经颂词。
  • 挂衲:僧人挂着的袈裟。
  • 煎茶:煮茶。
  • 个繁:指竹子的繁茂。
  • 腊纪:佛教中的戒腊,指僧人的戒龄。
  • 清缘:清净的因缘。
  • 翠葆:翠绿的竹叶。
  • 斫汗:砍竹子。
  • 银钩:指竹子的形状像银钩。
  • 玉版:指竹子的质地坚硬如玉。
  • 渔竿:钓鱼竿。
  • 风幡:风吹动的旗帜。
  • 月磬:月下的磬声。
  • 琐碎:细小零碎。
  • 萧飕:风声。
  • 阅岁:经历岁月。
  • 寻盟:寻找同道。
  • 蒋诩:人名,可能指某位僧人或文人。
  • 王猷:人名,可能指某位僧人或文人。
  • 酒瓯:酒杯。
  • 素琴:无装饰的琴。
  • 彩笔:有颜色的笔。
  • 沧洲:指隐居的地方。
  • 造物:指自然界。
  • 三内翰:指三位文人。
  • 飞锡:僧人云游。

翻译

竹子本来就挺拔,僧房显得格外幽静。 寺院里栽种的竹子还未完全长成,但已经茂密。 僧人的苦行生活,如同虚心的智慧之舟。 禅修之余,金粉般的竹叶飘落,定心之后,竹笋开始抽出。 渭水边的竹叶和湘江边的竹枝,仿佛被慈云和法雨所护佑。 竹叶斜穿埋葬雁的塔,高过讲经的楼。 竹子的颜色映衬着菩提的静谧,阴影连绵如同薝卜花浮动。 用军持水瓶浇水记日,山中的佛经颂词刻知秋意。 僧人的袈裟挂着,疏疏落落的萤火虫飞入,煎茶时病鹤显得忧愁。 竹子的繁茂需要略加修剪,篱笆的缺口更需要修补。 戒腊的记录应与祖师相同,清净的因缘或许可以共同修持。 移动床榻观赏翠绿的竹叶,砍竹子尝试银钩般的形状。 玉版般的竹子供奉香积,渔竿轻拂石头。 风幡摇动细碎,月下的磬声与风声和谐。 经历岁月开辟荒径,寻找同道到野鸥所在。 闲门邀请蒋诩,精舍等候王猷。 石上摊开棋局,林边排列酒杯。 无装饰的琴调奏白雪,彩笔画出隐居的沧洲。 兴致与梅花共享,心与自然界同游。 更需要三位文人,飞锡云游问扬州。

赏析

这首作品以竹子为媒介,描绘了僧房的幽静与僧人的修行生活。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僧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术语和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整体上,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净化的审美情趣。

孙蕡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